• 海大首页
  • 党务公开
  • 信息平台
  • English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 现任领导
    • 组织结构
    • 院长寄语
    • 工会工作
  •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博士生导师
    • 教授风采
      • 正教授风采
      • 副教授/高工风采
    • 航海技术系
    • 轮机工程系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航海技术
      • 轮机工程
      •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介绍
      • 教学大纲
    • 实践教学
      • 航海技术实验中心
      • 轮机工程实验中心
      • 特种(液货)船模拟教学平台
    • 精品课程
      • 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
      • 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 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
      • 交通部“九五”优秀教材奖
  • 科学研究
    • 科研机构
      • 全球航行状况研究中心
      • 国际海事(中国)研究中心
      • 船体结构运行品质检测与评价
      • 复杂系统控制与计算实验室
      • 工程中心海洋遥感处理实验室
      • 工程中心智能导航实验室
      • 船舶信息处理实验室
      • CPP船舶模拟器实验室
      • 冷藏运输与节能实验室
      • 清洁能源与动力实验室
      • 新能源及低位热源综合利用实验室
      • 蓄能实验室
      • 油液分析实验室
      • 风洞实验室
    • 成果奖励
  • 国际交流
    • 海外学习
    • 来华学习
  • 学生工作
    • 学工部
    • 准军事化管理
  • 招生就业
    • 本科招生
    • 本科就业
    • 研究生招生
    • 研究生就业
  • 院务公开
    • 规范文件
    • 资源下载
  • 科普基地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师资队伍

  • 师资概况
  • 博士生导师
  • 教授风采
    • 正教授风采
    • 副教授/高工风采
  • 航海技术系
  • 轮机工程系
  • 当前位置:首页  师资队伍  教授风采  副教授/高工风采
  • 副教授/高工风采

  • 一、基础信息

    曹红奋,女,汉族,1965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轮机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本硕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科研和教研教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多部,主编的本科教材获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获评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电子邮箱:hfcao@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取得学士学位,于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7年7月至今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动力(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等。

    (二)代表性著作成果

    [1] 《传热学——理论基础及工程应用》。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十五”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004年5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第一主编,编写约22万字,获2007年度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和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

    [2] 《实用制冷与空调工程手册》(专著)。2002年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年1月第二版,参编第4篇约5万字,并担任学术秘书。

    [3]《冷藏运输制冷技术与设备》(专著)。2006年7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参编第1~4章,约5万字。

    [4]《轮机工程基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9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第二副主编,参编第2章《传热学》,近4万字。

    [5]《工程热力学》。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2011年3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第一副主编,参编第2章和第7章,近6万字。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航海家的摇篮——对接国际公约的我国航海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和实践”获评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曹红奋
  • 一、基础信息

    曹雄涛,男,汉族,1980年6月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方面教学研究工作,在船舶振动和水声学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电子邮箱:xtcao@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00.9--2004.6  江苏科技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2004.9--2007.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8.9--2012.5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2.6--2016.8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讲师。

    2016.9--至今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副教授。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2017.9--2018.9,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UK, Visiting Scholar.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结构声;水声学;波动力学。

    (二)科研项目

    1. 具有长基座的双同心加筋圆柱壳振动和声辐射被动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2016,主持。

    2. 敷设智能消声声衬和压电约束阻尼层的加筋剪切变形双复合板声辐射主动控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4--2016,主持。

    3. 覆盖水声超材料具有舷间开口空腔双圆柱壳谐波和蠕波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9.11-2023.10,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Cao Xiongtao, et al. Active control of acoustic radiation from laminated cylindrical shells integrated with a piezoelectric layer[J].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3, 22: 065003.

    [2] Cao Xiongtao, et al. Acoustic responses of the composite sandwich plates with lattice truss core to the subsonic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J].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6, 153: 176-192.

    [3] Cao Xiongtao, et al. Sound Radiation From Point Acoustic Sources With Shield of Large Prolate Spheroidal Baffles [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2018,140: 041016.

    [4] Cao Xiongtao. Acoustic Radiation From Stiffened Double Concentric Large Cylindrical Shells: Part I Circumferential Harmonic Waves [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2023, 145: 041001.

    [5] Cao Xiongtao. Acoustic Radiation From Stiffened Double Concentric Large Cylindrical Shells: Part II Creeping Waves [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2023, 145: 041002.

     


    曹雄涛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陈文涛,男,汉族,1978年9月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课题,出版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电子电气员英语听力与会话等专著,发表Design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 for Dynamic Positioning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等论文。

    电子邮箱:wtche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世界海事大学,短期进修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

    (二)代表性论文成果

    [1] Jia Hu, Wentao Chen. Design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 for Dynamic Positioning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J]. Mathematical Problem in Engineering, 2022, (4).

    (三)代表性著作成果

    [1] 陈文涛等. 电子电气员英语听力与会话[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20.

    [2] 陈文涛等. 船舶电子电气专业英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2021年10月,一种船用电器的防水壳体结构。授权号:ZL202120993885.5,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发明人)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立志”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1年

    “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19年

    瓦锡兰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17-2018学年

     


    陈文涛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常勇,男,汉族,安徽阜阳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轮机自动化、微机原理、传感器等课程教学研究工作,港航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港航安全和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工作。

    电子邮箱:yongchang@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2004年7月进入上海海事大学工作,期间在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轮机自动化;本质安全与信息技术;

    科研团队: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中心

    (二)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换证技术咨询服务,横向,2024年度,主持

    上海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换证评审技术咨询,横向,2023-2026年度,主持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级评价服务,横向,2023-2025年度,主持

    危险货物码头一级标准化评审,横向,2023年度,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期刊类

    [1] Chang, Y and Zhang, DH. Causation analysis of fire explosion in the port's hazardous chemicals storage area based on FTA-AHP [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2023,42(1):96-104.


    常勇
  • 一、基础信息

    关克平,男,汉族,1978年12月生,福建宁德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商船学院工会主席。主要从事: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项目“长三角关键水域通航船舶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等重要课题,发表“港航设计论证中的电子海图数据生成技术研究”等论文,参与交通运输部东海“桑吉”轮与“长峰水晶”轮碰撞事故调查等重要工作和活动。

    电子邮箱:kpgua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海技术专业/航海仿真技术;港航安全模拟论证;海事调查与模拟分析;)

    科研团队:航海模拟器研发、港航安全论证

    (二)科研项目

    [1]长三角关键水域通航船舶应急决策支持技术,上海市科委项目(23010501900),2023-2025,主持

    [2]连云港港旗台作业区88#泊位40万吨级满载VLOC靠泊模拟试验研究,横向,2023-2024,主持

    [3]上海内河航道集装箱运输船舶驾驶能级提升综合研究(大治河和清运河航道三维视景和内河驾驶效果评估),横向,2021-2024,主持

    [4]城陵矶港水运航线跟踪监管数据服务(2023 年度),横向,2023-2024,主持

    [5]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初步设计技术咨询,横向重点,2015-2020,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关克平等.基于TBD策略的船舶交通流视觉图像统计方法[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21,42(2): 40-44.

    [2]关克平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海事信息管理场景应用[J].中国航海, 2019, 42(3): 44-50.

    [3]关克平等.基于OSG和Bullet的船舶碰撞响应三维仿真[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4,35(4):1-6.

    [4]关克平等.基于OSG的船桥碰撞检测技术仿真[J].中国航海, 2014, 37(2):35-42.

    [5]关克平.港航设计论证中的电子海图数据生成技术研究[J].中国航海,2009,32(4):4-8.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2022年08月09日,基于AIS数据的船舶航线自动判断软件。登记号:2022SR1049422,获软件著作权.

    [2]2022年08月11日,风华号插拔桩系统模拟软件。登记号:2022SR1085118,获软件著作权.

    [3]2014年04月24日,AIS交通流统计软件。登记号:2014SR048874,获软件著作权.

    [4]2011年04月09日,三维船舶内部结构模拟系统。登记号:2011SR019028,获软件著作权.

    [5]2007年03月05日,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软件。登记号:2007SR03364,获软件著作权.

    (七)科研获奖情况

    [1]“航海科技仿真平台”获得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九)

    [2]“长三角(上海段)航区通航管理成套技术研究”获得2011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一级学会)(排名第七)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 2023年,基于产教融合的航海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以《船舶操纵》为例,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一)其它荣誉

    [1]第十九届立志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1年

    [2]“刘浩清”航海实习二等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16年

    [3]第二十九届木兰奖教金,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13年

    [4]优秀教育工作者,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13年

    [5]优秀青年教师,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

     

     


    关克平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耿鹤军,男,汉族,1979 年 1 月生,河北石家庄人, 中 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船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航海技术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横向项目多项,主编《航海技术专业海上实践教学指南》等教材,主持 1 项上海市船舶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以第一完成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多起海事管理机构组织的重大及以上等级水上交通事故的专家论证。

    电子邮箱:genghj@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海技术专业/船舶管

    理;船舶操纵与避碰;海事调查与分析;

    科研团队:海事安全

    (二) 科研项目

    上海港船舶污染物免费接收运行效益评价-基于《上海防污条例》,横向,2023.7-2023.8,主持;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海人才现状及培育机制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2.8-2022.12,排名第二;

    (三) 代表性论文成果

     [1] Hejun Geng, Jiawei Lu, Deling Wang, Jie Wang. Study on  Offloading Operation of Cylindrical FPSO Under Extreme Weather[J]. American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21(6): 22 – 33.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 耿鹤军.国际航运公司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3. [2] 王志明、胡勤友、耿鹤军. 航海技术专业海上实践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3:17-42.

    (五) 代表性专利成果

    2021 年 4 月 27 日,一种船舶碰撞风险预警系统级预警方法。授权号:CN 108281043 B,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23 年,航海家的摇篮-对接国际公约的我国航海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和实践,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六



     


    耿鹤军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黄志坚,男,汉族,79年12月生,江西九江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控制与计算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委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课题,发表国际专业核心期刊等论文。

    电子邮箱:zjhuang@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美国URI大学,任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智能控制与计算

    科研团队:智能控制与计算实验室

    (二)科研项目

    [1]基于近似动态规划的数据驱动非线性多输入多输出在线优化与控制算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1403250),2015-2017,主持

    [2]基于深度时间差分Actor-Critic策略的航行体时空复合大数据学习及避障控制,上海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ZR1426600),2021-2024,主持

    [3]实现沉浸式教学与互动智慧实训平台虚拟仿真系统的教改应用研究,中国高教学会(23SZH0401),2023-2025,主持

    [4]高技术远洋客船航行试验风险评估分析研究(Ⅰ期),江苏科技大学横向课题(H20220197),2021-2022,主持

    [5]大型LNG船液货系统仿真平台深化设计论证,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横向课题(H20230268),2023,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期刊类

    [1] Zhijian Huang, Yanyan Zhang*, Yihua Liu, Guichen Zhang. Four Actor-Critic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 for Nonlinear Multi-Input Multi-Output System [J]. Neurocomputing, 2019, 330(2019):172-187.

    [2] Zhijian Huang*, Yanji Liu, Huan Zheng, Shengtang Wang, Jie Ma, Yihua Liu. A self-searching optimal ADRC for the pitch angle control of an underwater thermal glider in the vertical plane motion [J]. Ocean Engineering, 2018, 159(1): 98-111.

    [3] Zhijian Huang, Cheng Zhang, Yanyan Zhang*, Guichen Zhang. A data-driven online ADP control method for nonlinear system based on policy iteration and nonlinear MIMO decoupling ADRC [J]. Neurocomputing, 2018, 310(2018): 28-37. 

    [4] Zhijian Huang*, Yudong Li , Cheng Zhang , Gang Wu, Yihua Liu, Yuli Chen. A Data-driven Approximate Solution to the Model-free HJB Equation. Optimal Control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2018, 39(2):835-844.

    [5] Zhijian Huang*, Bowen Sui, Jiayi Wen, Guohe Jiang*. An Intelligent Ship Image/Video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 with Improved Regressive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J]. Complexity, 2020, 2020:1-11.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4年02月06日,INTELLIGENT COURSE PLANNING METHOD AND CONTROLLER FOR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授权通知号:18/366,669[P],获美国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23年5月10日,基于HJB方程数据驱动解的无人船最优避障路径规划方法。授权号CN202210215828.3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3] 2022年11月30日,Optimal Obstacle Avoidance Path Planning of Unmanned Ship Based on Data-Driven Solution of Hamilton Jacobi-Bellman Equation,授权号ZA2022/08069 [P],获荷兰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4] 2023年06月12日,一种无人艇航向智能规划方法及控制器。 授权号 CN 202211158293.7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5] 2021年03月26日,一种水下热滑翔机姿态调节的近似动态规划优化控制方法,授权号 CN 201711464376.8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六)基地

     智能控制与计算实验室 基地/平台负责人

    (七)科研获奖情况

    “多点系泊协同自适应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7年中国航海学会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七)

    三、教学成果信息

    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017年指导研究生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8年指导研究生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9年指导研究生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

    2020年指导研究生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21年指导研究生获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一)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10月,一种基于近似动态规划的柴油机缸平衡智能化调节算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510900813.0,发明人:黄志坚, 张艳燕,王海龙,张赞,刘晓,陈文涛,张琴)转让给无锡科铭新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

    (二)其它成果

    2014年11月-2016年7月,上海市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指导教师

     


    黄志坚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黄常海,男,汉族,1987年1月生,山东滕州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航海学会海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水上交通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基于AIS/电子海图/雷达ARPA的应用系统开发、奥运会水上项目科技保障、船舶通信导航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多项横向课题,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项目。

    电子邮箱:changhai406@126.com; chhuang@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11和2015年,于上海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9年,于山东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二)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任国内访问学者(2021.09-2022.07)。

    (三)社会兼职

    兼任中国航海学会海图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上海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理事。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水上交通态势感知监测预警;航运大数据建模与应用;基于AIS/电子海图/雷达ARPA的应用系统开发;奥运会水上项目科技保障。

    (二)科研项目

    [1] 基于数据场-云模型的感潮河段交通态势动态演化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909156),2020-2022,主持

    [2]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交通态势感知监测与风险预警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2016M591651),2016-2017,主持

    [3] 船舶碰撞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航运企业项目(20180215),2018-2019,主持

    [4] 开放式养殖用海通航安全论证研究,地方政府部门项目(H20230471),2023-2024,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Huang Changhai, et al. A maritime traffic route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for multi-dimensional data [J]. Ocean Engineering, 2023, 268

    [2] Huang Changhai, et al. A Comparison and Selecting Model for Ship Traffic Organization Scheme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a and the Serial Number Sum Theory[C]//2023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and Safety (ICTIS). IEEE, 2023: 726-731.

    [3] 黄常海,等. 基于C5.0决策树的船舶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模型及应用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 (10): 90-99.

    [4] Huang Changhai, et al.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inland waterways network base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Applications, 2020, 42(1): 67-75.

    [5] Huang Changhai, et al. Factors correlation mining on maritime accidents database using association rule learning algorithm[J]. Cluster Computing, 2019, 22(2): 4551-4559.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2年5月17日,一种水上交通态势分析模型建立方法。授权号:201810827096.7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22年2月22日,一种帆船场地水流信息显示与查询系统。授权号:201810290410.2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3] 2020年9月4日,一种沿海水上交通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方法。授权号:ZL201810992484.0,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4] 2018年9月25日,一种水上交通安全风险仿真方法和模型。授权号:ZL201510616054.5,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5] 2018年8月31日,一种基于桥区水域通航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授权号:ZL201510616077.6,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19年,海上航行实习教学思政改革与创新实践,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第3)。

    (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1] 2021年指导研究生(3人)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三等奖。

    [2] 2021年指导本科生(3人)参加第六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获上海市二等奖。

    [3] 2023年指导本科生(6人)参加第八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获上海市二等奖。

    [4] 2023年指导本科生(5人)参加第八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获上海市三等奖。

    四、其它

    (一)科技服务社会

    [1] 主持研发的“基于ARPA与AIS的船舶碰撞风险预警系统”安装在上港集团所属某拖轮上进行应用。(发明专利:ZL201810246595.7)

    [2] 负责研发的“基于AIS与VHF的大桥船撞风险预警系统”应用于浙江某海峡大桥的日常监管中。(发明专利:ZL202010896777.6)

    [3] 提出的“网格化水域风险监测预警模型”被嵌入到交通运输部某直属海事局“网格化可视化信息系统”中,应用于其辖区日常海事动态监管。(发明专利:ZL201810992484.0)

    [4] 负责研发的“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场地水流信息显示与查询系统”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2019年世界帆船(帆板)锦标赛(日本)中为中国帆船(帆板)队提供了科技保障。(发明专利:ZL201810290410.2)。

    [5] 参加2016里约/2020东京/2024巴黎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航海保障工作,2019.07-2019.08,赴东京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场地从事场地气象水文监测和航海保障工作;2023.07-2023.08赴巴黎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场地从事场地气象水文监测和航海保障工作。

    [6] 参加研发的海军“舰船脱浅与拖带救援决策支持系统”、某引航站“船舶引航助手”系统、“疏浚船舶监控与保障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在行业得到应用。


    黄常海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纪珺,女,汉族,1982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冷链运输、船舶制冷空调、相变储能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船舶空调系统及其微环境管理关键技术》等专著,在《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化工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ASME 2016、ICPRE 2022等国际会议分会场。

    电子邮箱:junji@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07.9-2010.9 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博士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2015.8-2016.9美国罗德岛大学机械、工业及系统工程系 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冷藏运输技术;船舶制冷与空调;相变储能技术

    科研团队:储能技术团队

    (二)科研项目

    [1]企业委托,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H20220417, 冷库蓄冷节能模块入库性能检测及其附加技术服务, 2022-09 至 2022-12, 10万元, 结题, 参与.

    [2]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2818YFD0401305-3, 多温区果蔬保质冷藏运输设备研发示范, 2018-07 至 2021-06, 47.4万元, 参与.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Ji, Jun; Wang, Yinghui; Lin, Xiangwei; Liu, Biao; Zhang, Xuelai ; Fabrication of highly thermal conductive and shape-stabiliz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J],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021,44: 0-103256.

    [2]Ji, Jun; Wang, Yinghui; Zhang, Xuelai; Chen, Yue; Munyalo, Jotham Muthoka; Liu, Sheng ; Supercool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nnitol phase transition system under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20, 55(7): 2994-3004.

    [3]Ji, Jun; Chen, Yue; Wang, Yinghui; Zhang, Xuelai; Tian, Zhen; Zhou, Sunxi; Liu, Sheng ;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ase change nanofluid with high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J],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019, 284: 23-28.

    [4]纪珺; 陈跃; 章学来; 徐笑锋; 李玉洋; 陈启杨 ; 甘露醇水溶液低温储能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J],化工进展, 2018, 37(3): 1111-1117.

    [5]纪珺; 刘宇飞; 任迎蕾; 华维三; 章学来 ; Ba(OH)_2·8H_2O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在太阳能光伏/热集热器上的释热特性[J], 化工学报, 2017, (08): 2985-2990.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船舶空调系统及其微环境管理关键技术》,阚安康、纪珺著,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3.1.

    (五)科研获奖情况

    “相变蓄热式供暖装置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六)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21年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3)

    2020年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3)

    2018年获上海海大学全英语教学竞赛一等奖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上海海事大学第十届“师德标兵”暨“我心中的好老师”,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19.11

     

     



    纪珺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阚安康,男,汉族,1981年02月生,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主任,船舶冷藏运输安全与节能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学会辅机分委会委员,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主任,新加坡Viser专家库专家、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材料分委会理事、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真空绝热板分会委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分委会专家组成员、中以超级绝热节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顾问,山东济宁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主要从事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真空绝热技术,船舶制冷及空调技术,船舶冷藏箱运输安全与节能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实验及工程实践工作。

    电子邮箱:akkan@shmtu.edu.cn (学校邮箱)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13年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2014年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高级工程师。

    2017年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技术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

    (二)社会兼职

    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学会辅机分委会委员,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副主任,新加坡Viser专家库专家、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材料分委会理事、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真空绝热板分会委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分委会专家组成员、中以超级绝热节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顾问,山东济宁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特聘专家。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制冷及空调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等

    科研团队:船舶冷藏运输安全与节能技术科研团队

    (二)科研项目

    [1] 介观尺度随机结构多孔介质真空导热特性研究. 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 15ZR1419900,起止时间2015.01-2017.12.31.主持

    [2] 脉管制冷机随机纤维填充回热器性能分析及优化.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6M59038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起止时间2016.06 -2017.02:主持

    [3] 边界条件下真空绝热板热工性能及节能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资助:B290009006.主持.

    [4] 政教产学研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2023年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 2024.01-2025.12:主持。

    [5] 超细玻璃纤维增强的气凝胶隔热隔声性能耦合数值仿真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核技术)重点支持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委托课题: H20220080:2022.05-2024.04.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Ankang Kan, Qiaoling Zhang, Zhaofeng Chen, Jiaxiang Zhang, Kunming Wang, Dan Cao,Novel prediction of thermal conductivities for nano-aerogel and its composites as vacuum insulation panel 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2023,189,108277, https://doi.org/10.1016/j.ijthermalsci.2023.108277.

    [2] Ankang Kan, Xuexiang Zhang, Zhaofeng Chen, Dan Cao,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vacuum insulation panels prepared with recyclable fibrous cotton co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2023, 187, 108176, https://doi.org/10.1016/j.ijthermalsci.2023.108176.

    [3] Ankang Kan, Ni Zheng , Wenbing Zhu, Dan Cao, Wei Wa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acuum insulation panels in China: A state-of-the-art review[J].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2022. 48. 103937.  https://doi.org/10.1016/j.jobe.2021.103937 

    [4] Kan Ankang , Li Fuliang , Gao Jiandou , Dai Bin , Cai Haofeng , CAO Dan ,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Marine Cabin’s Ventilation for Reefer Contai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21): https://doi.org/10.1016/j.ijrefrig.2021.09.032

    [5] Ankang Kan , Tongzhou Wang , Wenbing Zhu , Dan Cao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go temperature rising in reefer container under refrigeration-failure cond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21.123 .1-8: https://doi.org/10.1016/j.ijrefrig.2020.12.007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 阚安康,纪珺著.船舶空调系统及其微环境管理关键技术[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3年01月。

    [2] 阚安康,王为编著,热工基础实验指导教程[M].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20.04。陈照峰,杨丽霞,阚安康等编著,真空绝热板300问[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22年01月。

    [3] 谢如鹤,刘广海、阚安康等编著,冷链物流(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

    [4] 陈宇里,阚安康,雷雯捷,黄常海编,中国古代航海家史话[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9。

    (五)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3年11月10日.一种基于多级节流的液体挤压式风能制热装置专利号:授权公告号:CN107061150 B. 获国家发明专利(负责人)

    [2] 2022年06月10日..一种船舶机舱噪声发电装置. 授权公告号:CN112886867B: 获国家发明专利(负责人)

    [3] 2020年07月24日. 蒸汽活塞式太阳能热水器装置.授权公告号:CN 108692469 B. 获国家发明专利(负责人)

    [4] 2015年07月28日.一种圆筒形真空绝热板及其制造方法.授权公告号:CN105065856B.授权日,获国家发明专利(负责人)

    [5] 2014年03月05日.一种多温控冷藏集装箱及其温度调节方法. 授权公告号:CN102658930B.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六)科研获奖情况

    [1] 长效环保安全真空绝热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 长寿命高效自主节能保温材料绿色循环制造关键技术.获得201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3] 移动蓄冷式冷链运输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4] 船用真空绝热材料关键技术及工程实践.获得2022年第三十四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排名第一)

    [5] 建筑用真空绝热板保温装饰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工程实践. 获得2021年第三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银奖。(排名第一)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23年. 基于“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大学生主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21年. “三体四维”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9年. 基于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获得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7年实践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践,获得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2015年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获得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1] 2022年指导研究生参加参加“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

    [2] 2022年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 (省级)获得一等奖。

    [3] 2022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五届超级绝热材料国际论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

    [4] 2021年指导研究生/本科生参加第三十三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秀发明获得银奖。

    [5] 2019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得二等奖。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一)科技成果转化

    2022年12月.一种多功能真空绝热板以及制作封装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2010442963.2. 发明人:朱文兵,阚安康,袁野百合,郑霓,李伏亮,马巍.)转让山东信泰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其它成果

    2022-2023年度上海海事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阚安康.2023年12月。

    2017-2019年度上海海事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阚安康.2019年12月。

    2015-2017年度上海海事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阚安康.2017年12月。

    2017年度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阚安康.2017年10月31日。

    2017年度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 2018年01月10日。


    阚安康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阚晓旭,男,汉族,1986年3月生,辽宁本溪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推进技术、Propulsion & Energy等期刊青年编委。主要从事:船舶燃气轮机气动热力学与流场测试技术,在压气机叶栅流动损失的微尺度定性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持XXXX领域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电子邮箱:xxka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于大连海事大学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于大连海事大学大学动力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于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曾就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三)社会兼职

    [1]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青年编委

    [2] 推进技术青年编委

    [3] Propulsion & Energy青年编委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科研团队:船舶动力工程研究所

    (二)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 XXXX测试方法研究,XXXX领域基金项目(2020-XXXX-XXX),2020-2023,主持;

    [2] 基于波涡关联的高负荷扩压叶栅气动特性与流动损失机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D5150230002),2023-2025。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Xiaoxu Kan, Wanyang Wu, Jingjun Zhong*. Effects of Vortex Dynamics Mechanism of Blade-end Treatment on the Flow Losses in a Compressor Cascade at Critical Conditio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102(7): 105857.

    [2] KAN Xiaoxu, WU Wanyang, YANG Ling, ZHONG Jingjun*. Effects of End-bend and Curved Blades on the Flow Filed and Loss of a Compressor Linear Cascade in the Design Conditio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9,28(4):801-810.

    [3] Xiaoxu Kan, Songtao Wang, Ling Yang, Jingjun Zhong. Vortex dynamic mechanism of curved blade affecting flow loss in a compressor cascade during the corner stall process.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85(C):443-452.

    [4] Xiaoxu Kan, Songtao Wang, Lei Luo, Jiexian Su.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weight distribution of flow losses in a highly loaded compressor cascade with different incidence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8, 139C: 552-561.

    [5] 阚晓旭, 黄刚锋, 吴宛洋, 钟兢军*. 高亚声速气动探针气流速度求解方法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1,42(07):1700-1705.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0年06月09日,一种船舶救生艇释放装置。授权号:ZL201910499127.5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二发明人);

    [2] 2020年12月29日,一种复合型压力-温度探针。授权号:ZL202021215606.4 [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发明人);

    [3] 2020年08月28日,一种复合型三孔压力-温度探针。授权号:ZL202020430067.X [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发明人);

    [4] 2020年08月11日,一种复合型五孔压力-温度探针。授权号:

    ZL202020266177.7 [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发明人)。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 2023年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2022年获上海海事大学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内赛“新工科组”二等奖;

    [3] 2022年获上海海事大学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内赛副高组二等奖。

     

     

     


    阚晓旭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李精明,男,汉族,1981年5月生,福建南平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主要从事:船舶电气与自动化教学研究工作,主持轮机系统仿真与控制等课题。

    电子邮箱:jmli@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任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机械故障诊断;轮机系统建模与仿真

    科研团队:系统建模与仿真

    (二)科研项目

    辅助设备模型,横向项目,2021-2022,主持

    船舶主机遥控及电站自动化关键技术开发,横向项目,2018-2021,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Jingming Li, Haijun Wei, Lidui Wei, et al. Extraction of frictional vibration features with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and friction state recognition[J]. Symmetry, 2020, 12(2), 272.

    [2] Jingming Li, Haijun Wei, Li Fan, et al. Multifractal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of frictional vibration signals in the running-in wear process[J]. Tribology Letters, 2017, 65(2):50.

    [3] 李精明, 魏海军, 魏立队, 等. 基于谐波小波和去趋势波动分析的摩擦振动信号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7, 36(15):235-239.

    [4] 李精明, 魏海军, 魏立队, 等. 摩擦振动信号的 EEMD 和多重分形去趋势波动分析[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6, 37(9):1204-1208.

    [5] 李精明, 魏海军, 魏立队, 等. 摩擦振动信号的经验模式分解和多重分形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6, 35(3):198-203. 

    李精明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李芸,女,1988年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船舶、航行决策、避碰控制、人机合作等方面研究,主持了复杂非结构环境下无人船避障决策增强及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参与多个有关船舶航行优化、态势感知技术等方面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研究,发表过多篇SCI高水平论文,参与Ocea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navigation, ISA transactions 等多个杂志的审稿工作。

    电子邮箱:liyu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16年于上海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2012年于上海海事大学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二)交流与合作经历

    2020年-2021年,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任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方向,智能船舶;航行决策与控制;交通信息与控制领域

     

    (二)科研项目

    复杂非结构环境下无人船避障决策增强及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1909155),2020-2022,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Yun Li, Yu Peng, Jian Zheng. Intelligent ship collision avoidance model integrating human thinking experience[J]. Ocean Engineering,2023,286,115510.

    [2] Yun Li, Haiyu Zhang. Collision Avoidance Decision Method for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 Based on an Improved Velocity Obstacle Algorithm[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10(8): 1047-1047.

    [3] Li Yun, Zheng Jian. Deep learning structure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planning of unmanned surface vessel[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M-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THE MARITIME ENVIRONMENT, 2021, 235(2): 511-520.

    [4] Yun Li, Jian Zheng. Real-time collision avoidance planning for unmanned surface vessels based on field theory[J]. ISA Transactions, 2020, 106: 233-242.

    [5] Yun Li, Jian Zheng. Research on Real-Time Obstacle Avoidance Planning for an Unmanned Surface Vessel based on the Grid Cell Mechanism[J]. Journal of Navigation, 2020, 73(6): 1-14.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2-11-08,一种用于无人表面船的自主轨迹追踪融合控制方法。授权号:ZL202110556497.5,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18-2-13, 一种用于无动力设施拖带系统的智能转向协同控制方法。授权号:ZL201510817854.3,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3] 2021-11-23,一种开阔水域多船避碰决策辅助装置。授权号:ZL202121521242.7,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发明人)

    [4] 2020-08-28,一种用于商船自主航行控制的实验平台。授权号:ZL202020277851.1,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三发明人)

     

     


    李芸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刘春雷,男,副教授,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六届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一直从事船舶智能配载技术研究。

    电子邮箱:liucl@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大连海事大学交通信息及控制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船舶与海洋工程

    (二)科研项目

    [1]实海况条件下船舶营运能效多源协同优化控制决策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2022-2025-,主持

    [2]考虑多因素的集装箱智能配载优化算法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2024,主持

    [3]基于人工智能的船舶智能货物管理系统,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项目,2022-01 至 2024-01,主持

    [4]船舶智能配载系统,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 2021-01至2021-12,主持

    [5]集装箱船综合性能计算、校核及优化模块开发,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科研项目,45万,2021-04至2022-12,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Liu, C*., Huang, L., Sun, X., & Yin, Y. (2022). A Direct Damage Stability Calculation Method for an Onboard Loading Computer.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0(8), 1030.(SCI 1区,第1作者)

    [2] 刘春雷,张秀凤,孙霄峰,尹勇. 基于加密型值表的船舶静水力特性精确计算[J]. 中国造船,2013,04:163-176.

    [3] 刘春雷,张秀凤,孙霄峰,尹勇. 基于加密型值表的改进水尺计重方法[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4,03:58-64.

    [4] 刘春雷, 尹勇,孙霄峰,张秀凤,神和龙.基于STL模型的船舶静水剪力及弯矩计算[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7,02:73-82.

    [5] 刘春雷,尹勇,孙霄峰,张秀凤,神和龙. 散货船自由浮态计算简化方法[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7,(01):1-6. (CSCD核心库)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2023年3月10日,一种船舶进水角直接计算方法。授权号:ZL202210219280.X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22023年3月24日,一种液货船配载仪中船舶破损GZ曲线计算方法。授权号:ZL202210166819.X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3]2018年6月29日,一种基于STL模型的船舶任意浮态计算方法。授权号:ZL201610153649.6[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4]2017年12月29日,一种船舶静水剪力及弯矩方法。授权号:ZL201510439806.5[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六)科研获奖情况

    [1]“全任务多船协同航海模拟器开发平台与应用”获得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排名3)

    [2]“全任务交互式多船协同作业一体化仿真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0)

    [3]“全任务交互式拖轮模拟器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17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10)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2022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1]入选大连市人才计划1项

    [2]2021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排名1)

    [3]2021年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金奖(排名1)

    [4]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国赛金奖(排名1)

     

     


    刘春雷
  • 个人简介:

    刘德荣,男,汉族,1972年04月生,四川南充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从事航海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航海雷达、航海仪器、现代电子导航信息系统、电子海图等课程。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及多项研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电子邮箱:liudr@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1991年至1995年上海海运学院海船驾驶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

    1995年至1998年上海海运学院航海技术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0年至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生;

    1998年至今,留校任教,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通导教研室

    (二)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主要方向:导航技术、智能船舶、海上信息交互处理

    科研团队:航海仿真项目团队


    刘德荣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刘红敏,女,汉族,1976年8月生,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空调节能和传热分析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船舶环境和能耗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持“船舶复杂热环境下动态热舒适优化及耦合的空调节能特性研究”等重要课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有关于空调节能、热舒适、传热优化的论文。

    电子邮箱:hmli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05.4至现在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轮机工程系, 副教授   

    2011.9至2012.6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国内访学

    2001.4 至 2005.4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低温,博士

    1998.9 至 200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硕士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2007.9-2008.3  University of Reading,访问学者

    2014.6-2014.9  世界海事大学,专业学习交流

    (三)社会兼职

    上海市制冷学会会员,上海能源研究会会员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制冷及低温工程;通风及空调工程;热能工程

    (二)科研项目

    1. 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基于间歇性射流辅助的异成分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相分离抑制机理研究(Z20208096),2020.7-2023.6,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船舶复杂热环境下动态热舒适优化及耦合的空调节能特性研究(51406112),2014.1-2017.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含湿多孔蒸发制冷墙体分层传热及界面迁移机理研究(51276107),2013.1-2016.12

    4. 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介观尺度随机结构多孔介质真空导热特性研究(15ZR1419900),2015.1-2017.12

    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电场强化微通道内弯月面中蒸发换热的研究(14YZ116),2014.1-2016.12

    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船舶空调系统的热舒适和节能研究(06FZ014),2006.12-2008.12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Hongmin Liu; Xincheng Lin; Zhihao Gong; Jieyuan Shi ; Combined Annoyance Assessment of Ship Structural Vibration and Ambient Noise, Buildings, 2023, 13(2): 363

    2. Hongmin Liu; Hao Shi ; Evaluating the overall comfort of undergraduates by using the punishment substitution method,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2022, 31(6):1420326X2110607

    3. Liu, Hongmin; Lian, Zhiwei; Gong, Zhihao; Wang, Yichu; Yu, Guojun ; Thermal comfort,vibration, and noise in Chinese ship cabin environment in winter time,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8, 135: 104-111

    4. Liu Hongmin; Ni Jiujian; Xing Na; Han Houde ;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door environment in Air-Conditioned Chinese Ship Vessel Cabins,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2011,20(3): 377-385

    5. Liu Hongim; Awbi Hazim B ; Performance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boards under natural convectio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9, 44(9): 1788-1793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刘红敏流体机械泵与风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五)代表性专利成果

    2023年10月3日,基于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的船舶空调热舒适温度预测方法。授权号:ZL202010025305.3[p],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16年《流体力学》上海海事大学全英语教学精品课程

    2019年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1年《流体力学》上海市重点课程

    2022年《工程流体机械泵与风机》上海市重点课程

     

    (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021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减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三等奖. 

    2020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国家二等奖.

    2019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十八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上海三等奖.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2013年第十一届教师“立志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  

    2008年船舶冷藏集装箱远洋运输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国家级学会(协会), 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8年基于复杂工况的冷藏集装箱海上运输安全与节能关键技术,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省部二等奖;

    2008年冷藏集装箱远洋安全运输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上海科委,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6年上海海事大学罗煌枫博士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


    刘红敏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梅骁峻,男,1994年12月生,博士(后),副教授(绿色通道直聘),IEEE Member,IEEE Communication Society Member,入选2项上海市人才计划。现任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The Ocean Engineering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上海市“高原”学科下智慧深蓝物联网团队、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智能海事技术与系统”核心骨干成员。主要从事海洋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智能船舶通信及导航方面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人才计划项目,并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曾担任ICCCS’2023分会主席,iCaMaL’2023、ICPRE’2023、NCWC’2023、ICCCS’2024等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上海市通信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航海学会年会优秀论文等科技/论文奖励,并指导学生获第十二届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以及一等奖,第十三届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等竞赛奖励。联系方式:xjmei@shmtu.edu.cn。

    (一) 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n 教育经历

    2016-09至2021-10,上海海事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

    2012-09至2016-07,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学士

    n 博士后工作经历

    2021-11至2023-10,上海海事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信息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

    n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2023-11至今,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副教授

    (二) 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n 2015-02至2015-06,韩国木浦海洋大学,访问(交换生)

    n 2019-09至2020-09,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访问(CSC联合培养博士)

    (三) 社会兼职

    n 2019-06至今,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编委

    n 2024-01至今,Discover Oceans编委

    n 2024-09至今,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青年编委

    n 2024-10至今,《海洋工程》青年编委

    n 2018-9 至今,IEEE Member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n 研究领域:海洋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智能船舶通信及导航;船舶室内定位

    n 科研团队:“智能海事通信”团队、“智能海事技术与系统”团队

    (二)科研项目

    n 基于量子优化框架的海洋传感网鲁棒性定位与追踪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3.01-2025.12,在研,主持

    n 极地态势感知集群系统最优动态部署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4.01-2028.12,在研,课题二负责人

    n 动态不确定的海洋传感网资源定位机理与采集策略研究,上海市“晨光计划”,2025.01-2026.12,在研,主持

    n 基于量子耦合优化的水下传感网目标定位与追踪,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022.06-2024.11,结题,主持

    n 高精度高可靠的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目标定位关键技术,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项目,2022.12-2024.12,结题,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n X. Mei, D. Han, N. Saeed, et al., Localization in Underwater Acoustic IoT Networks: Dealing with Perturbed Anchors and Stratification [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24, 11(10): 17757-17769.

    n X. Mei, D. Han, N. Saeed, et. al., Navigating the Depths: A Stratification-Aware Coarse-to-Fin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based Localization for Internet of Underwater Things [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3, 10: 1210519.

    n X. Mei, D. Han, N. Saeed, et. al., Range Difference-based Target Localization under Stratification Effect and NLOS bias in UWSNs [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22, 11(10): 2080-2084.

    n X. Mei, D. Han, N. Saeed, et. al.,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of Autonomous Surface Vehicles with Outliers for Underwater Target Localization [J]. Remote Sensing, 2022, 14(17): 4343.

    n X. Mei, H. Wu, and J. Xian, Matrix Factorization based Target Localization via Range Measurements with Uncertainty in Transmit Power [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20, 9(10): 1611-1615.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n 2023年4月21日,一种信息融合的海上搜救无线传感网定位方法。授权号:CN202210536968.0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n 2023年5月12日,一种水下无线传感网目标位置和环境传播参数的联合估计方法。授权号:CN202210536969.5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n 2023年3月29日,Positioning Method of Water Surface Sensor Network with Unknown Signal Propagation Loss under Non-line-of-sight Condition。授权号:2023/00699 [P],获国际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n 2019年10月29日,一种海上搜救无线传感网协同定位方法。授权号:CN201710891573.1 [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二发明人)

    n 2023年5月30日,一种参数不确定的海洋传感网定位方法。申请号:CN2022114711747 [P],国家发明专利实质审查(第一发明人)

    (五)科研获奖情况

    n 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综合安全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2022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0/15)

    n 高精度高可靠的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目标定位关键技术,2022年第二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奖项不分等级,排名1)

    n 分层效应影响的水下无线传感网鲁棒性定位算法,2022年上海市通信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排名1/4)

    n 基于分布式集群优化学习深度网络模型的客轮室内人员定位系统,2024年中国航海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排名2/3)

    n 极地卫星通信中MIMO-OTFS的导频设计,2024年中国航海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排名4/5)

    三、 教学成果信息

    (一)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n 2023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第一指导教师)

    n 2023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国家级特等奖(第二指导教师)

    n 2023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长三角赛区三等奖(第一指导教师)

    n 2023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长三角赛区三等奖(第二指导教师)

    n 2024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长三角赛区特等奖(第一指导教师)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一)其它荣誉

    n入选2项上海市人才计划、1项校级人才计划



    梅骁峻
  • 一、基础信息

    楼海军,男,汉族,1968年3月生,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轮机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与船舶动力机械的故障诊断及维护修理工作,主持低硫燃料油测试技术服务,TOT 船用系统油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船用低速柴油机汽缸油性能数据采集与分析等重要课题,出版《船舶检验》、《船舶管理》等专著,发表Emission of intermediate volatility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 ship main engine burning heavy fuel oil等论文,参与基于真空雾化闪蒸方法的多元盐除湿溶液再生机理研究等重要工作和活动。

    电子邮箱:hjlo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4.08-2006.03浙江远洋运输公司船员

    2006.05-2007.03 舟山海事局船舶管理

    2007.03-至今 上海海事大学实验教学与管理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动力机械的故障诊断及维护修理工作

    (二)科研项目

    船用低速柴油机汽缸油性能数据采集与分析,重点,2015-2022,主持

    低硫燃料油测试技术服务,重点,2021-2024,主持

    TOT 船用系统油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2023-2024,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楼海军,Emission of intermediate volatility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 ship main engine burning heavy fuel oi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Sciences,2019-10,197-204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19年获首届上海海事大学本科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楼海军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冉鑫,男,汉族,1976年1月出生,山东泗水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航海系通导教研室主任。主要教授《航海雷达》、《现代导航电子信息系统》、《船舶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课程及《信号与图像处理》硕士生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具体内容包括:水上搜救目标检测、多光谱分析、船舶水尺自动识别及航海模拟器技术等。主持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横向项目多项。

    电子邮箱:xinra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06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取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

    2006年进校任教,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2011年聘为副教授。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

    科研团队:航海模拟器课题组


    冉鑫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阮巍,男,汉族,71年12月生,浙江温岭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主任, 兼任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船员分委会委员、船员教育培训和船员管理质量管理体系高级审核员。主要从事国际海事安全公约、海事安全管理、海事政策和管理、船员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船员教育培训、航运海事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中国航海教育和培训发展战略”、“长江江苏段水域适用海上管理法律研究”、“中国海空立体搜寻和救助体系研究”、“STCW公约综合研究”、“国家船员外派发展规划研究”、“中国海员服务平台配套政策”等重要课题,出版“船舶安全管理和新技术”、“现代船舶交通控制系统”等专著,发表“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发证规则的公约符合性评述”、“海商法律及实务对船上实践的意义”、“立法对安全的影响 - 船长的权利与义务的回顾和探讨”、“高质量海员寻获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等论文,参与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建设发展、北外滩航运论坛、上海-洛杉矶绿色走廊建设等重要工作和活动。

    电子邮箱:weirua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1998.2-1999.11 交通运输部公派留学世界海事大学(硕士,瑞典,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1) 1998.2-1999.11 交通运输部公派留学世界海事大学(硕士,瑞典,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

    2) 长期跟踪国际海事安全公约发展,参加英国伦敦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船员培训分委会会议等技术会议,参加各类国际海事交流合作项目。

    (三)社会兼职

    国际海事组织质量体系审核员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

    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际海事安全公约、海事安全管理与和环境保护、海事政策和管理、船员教育培训

     

    科研团队:

    参与“港航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

     

    (二)科研项目

    1、 中国-新加坡绿色和数字化航运走廊建设合作研究,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23-2024,主持

    2、 现代船舶交通控制系统研究,浙江省海上搜救中心,2023,主持

    3、 钦州港危险化工运输安全及作业风险控制研究总报告,广西华谊能源化工有限公司,2022,主持

    4、 国际海事技术发展及提案研究,上海海事局,2020,主持

    5、 融运营考量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与IMO行业标准改进,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1,参与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阮巍. 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发证规则的公约符合性评述[J].中国航海,2013.

    [2] 阮巍,海商法律及实务对船上实践的意义,世界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 2004年会,澳大利亚

    [3] 阮巍,各国海上搜救系统比较及其对中国搜救体系重建的意义,世界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 2004年会,澳大利亚

    [4] 阮巍,立法对安全的影响 - 船长的权利与义务的回顾和探讨),中日韩航海学会,2002,中国上海

    [5] 阮巍,高质量海员寻获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世界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 2002年会,美国缅因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阮巍. 船舶安全管理与航海新技术[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

    [2]阮巍. 现代船舶交通控制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3

    (六)基地

    港航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基地/平台主要成员。

    三、成果或荣誉

    纪念中国恢复IMO合法席位50周年特别贡献奖 “纪念中国恢复IMO合法席位50周年成绩突出个人,交通运输部,2023


    阮巍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谭亲明,男,苗族,1985年09月生,湖南武冈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主要从事:船舶柴油机、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管理等教学研究工作,在船舶节能减排、柴油机性能优化、推进装置强度与振动、动力装置三维数字匹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发表柴油机无氮/低氮燃烧等论文,参与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和活动。

    电子邮箱:qmta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

    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师

    (二)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天津大学,任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二)科研项目

    激光增材制造镍基复合涂层残余应力与腐蚀磨损裂纹局域化的多尺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371069),2024-2027,参与

    基于全国产核心控制单元的推进控制系统复合优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23-2024,参与

    CO2吸附及再生试验研究及台架测试LNG再液化装置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技术服务,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22-2023,参与

    颗粒捕集再生系统台架测试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21-2022,参与

    海上自主航行船舶航行及货物风险分析,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20-2021,参与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期刊类

    [1] Tan Qinming*, Hu Yihuai, Tan Zhiwen. Study on Diesel Low-Nitrogen or Nitrogen-Fre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in Constant Volume Combustion Vessels and Contributory[J]. Atmosphere,2021, 12, 923.

    [2] 谭亲明*, 胡以怀, 谭志文. 进气成分和压力组合优化船用二冲程柴油机排放[J]. 武汉大学学报, 2018, 51(07): 634-639.

    [3] 谭亲明*, 胡以怀, 张旭升, 张洪升. 低氮环境下柴油机燃烧及排放特性数值模拟[J]. 武汉大学学报, 2018, 51(11): 1009-1014.

    [4] Tan Qinming*, Hu Yihuai, Zhang Xusheng. A study on the combustion and emission performance of diesel engines under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O2 & N2 & CO2[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16, 108: 508-515.

    [5] Tan Qinming*, Hu Yihuai, Zhang Xusheng. A Study on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Diesel Engines with O2 and CO2 Suction[J].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6, 1258314: 1-7.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14年6月18日,内燃机配气系统气体混合系统及气体混合方法,授权号:CN201410118634.7,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14年7月16日,一种内燃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授权号:CN201410178267.X,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二发明人)

    [3] 2014年11月26日,船用燃油锅炉的排烟管结构,授权号:CN201420153062.1,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谭亲明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王海燕,男,汉族,76年01月生,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轮机和船电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在船舶动力系统仿真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研究院所委托的多项课题,出版《轮机系统仿真技术》等专著,发表SCI、EI检索等多篇论文。

    电子邮箱:wanghaiya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曾就职于青岛远洋运输公司,轮机员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哥本哈根轮机工程与技术管理学院,任访问学者

    (三)社会兼职

    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轮机自动化;智能船舶动力系统;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仿真

    (二)科研项目

    柴油机变速特性研究,某大学委托项目,2023-2024,主持

    推进监控训练仿真模型开发,某研究所委托项目,2023-2025,主持

    推进监控装置模拟训练系统仿真台软件开发,某公司委托项目,2022-2023,主持

    WinGD IGPR模拟器,某研究院委托项目,2020-2021,主持

    可靠性单缸机电控系统缸压监测模块研制,某研究所委托项目,2019–2020,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Wang, H. and Q. Yun, Research on Speed Optimization and Adjusting Strategy of Variable Speed Diesel Generator Base on Sliding Interval.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 11(9).

    [2] H.,W.,W.J. and L.Z.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Grey Wolf Algorithm with Multiple Improved Strategies. in 2023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2023.

    [3] 王海燕, 赫伟建, 张旭升, 等. 涡轮增压器热力学模型与柴油机动态仿真[J]. 内燃机工程, 2017, 38(02): 128-134.

    [4] 王海燕, 张旭升, 胡以怀. 基于零维燃烧模型的二冲程船用柴油机性能预测[J]. 内燃机学报, 2016(06): 549-555.

    [5] Haiyan W, Lei C, Yihuai H. A state event detecting algorithm for hybrid dynamic systems[J]. SIMULATION-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2015, 91(11): 959-969.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 王海燕, 胡以怀. 轮机系统仿真技术[M]. 上海: 浦江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海燕, 李精明. 可编程控制器及工业控制网络[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王海燕, 张春来, 孙立新. 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船舶电气)(二/三管轮)[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21.

    [4]王海燕, 张春来, 孙立新. 船舶电气与自动化(船舶电气)(操作级)[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21. 

    (五)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0年11月4日,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通讯平台及其通讯方法。授权号:ZL201910019702.7[P],获国家发明专利(王海燕)

    [2] 2020年09月18日,一种离心压气机扩压装置。授权号:ZL201811616430.0[P],获国家发明专利(何乐)

    (六)基地

    “船舶智能运维与能效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成员。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2017年,《轮机系统仿真技术》教材(教材),获2017年度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2].2019年,《船舶电气及控制系统》课程建设,获2019年度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海燕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魏立队,男,汉族,1975年03月生,河南安阳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主机教研室支部书记。主要从事:轮机工程教学研究工作,具体领域包括:船舶动力装置振动、摩擦磨损润滑、故障诊断、船舶绿色能源等方面。

    电子邮箱:ldwei@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2012年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任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船舶动力装置振动、摩擦磨损润滑、故障诊断、船舶绿色能源等方面。

    (二)科研项目

    1. 钻井岩屑混合物物性测试研究,横向项目,2023-2023,主持

    2. 青岛港施工船舶安全环境管理研究,横向项目,2018-2019,主持

    3. FPSO关键设备封存方法研究技术开发,横向项目,2019-202,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期刊类

    (1)魏立队,陈浩,张志镭等,计入的船舶柴油机主轴承混合润滑分析,润滑与密封,2023,曲轴轴向运动48(6): 78-85

    (2)魏立队,曹辰,张登攀,李精明,基于热弹流体动力混合润滑的船舶柴油机主轴承摩擦研究,润滑与密封,2021,46(9): 1-8

    (3)Wei Lidui,Wei Haijun*,Haiping Du , DuanShulin,Three-dimensional vibration of the crankshaft of a large marine diesel engine under a mixed thermo-elastic-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coupling between flexible crankshaft and engine block,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2018, (140): 062802-1 ~ 062802-10

    (4)魏立队,魏海军*,李精明,杨智远,武起立,刘竑,大型船舶低速柴油机柔性曲轴三维振动研究,内燃机学报,2017,35(2):185-191

    (5)魏立队,魏海军*,段树林,李精明,杨智远,刘竑,船舶柴油机柔性曲轴与机体EHD耦合下振动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7, 38(2): 181-188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22年,《陆上机舱-虚拟机舱-实船训练—轮机工程三位一体实训体系创设与实践》获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魏立队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吴刚,男,汉族,1987年05月生,辽宁丹东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轮机系教师、副教授、主机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轮机工程教学研究工作,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结构的设计制造及优化、船舶机械设备系统及动力装置性能研究、港口码头安全生产标准化、深海智能装备和运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研发大型船用发动机应用生物燃料油关键技术及应用标准研究、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关键应用技术研究、船舶柴油机排放物控制方法研究等重要课题,发表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Black Carbon Emissions from Marine Diesel Engines、Temporal evolution of split-injected fuel spray at elevated chamber pressures等论文,参与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等重要工作和活动。

    电子邮箱:wugang@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本、硕、博士学位;

    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并完成在站科研任务。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世界海事大学,访问学习。

    (三)社会兼职

    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理事;

    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工程分委会成员。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

    科研团队:科研团队目前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结构的设计制造及优化、船舶机械设备系统及动力装置性能研究、港口码头安全生产标准化、深海智能装备和运维等方面科研工作,该团队人员稳定、年龄组成合理、知识与经验丰富。主要组成人员包括江国和教授、吴刚副教授、常勇副教授、张旭升副教授、谭亲明副教授、楼海军高级工程师、郭浩老师、周大平老师、贺献忠老师、李建全老师等10余名科研成员以及魏存锋博士等24 名硕、博士研究生组成。

    (二)科研项目

    大型船用发动机应用生物燃料油关键技术及应用标准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23-2025,主持;

    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关键应用技术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23-2025,主持;

    港口安全生产标准化换证评审技术咨询,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21-2023,主持;

    船舶柴油机排放物控制方法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18-2021,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Wu, G.; Umar, J.A.; Li, T.; Zhou, X.; Chen, C.; Li, J.; Chen, B.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Black Carbon Emissions from Marine Diesel Engines. Atmosphere 2024, 15, 22. https://doi.org/10.3390/atmos15010022.

    [2] Gang Wu, Guodong Jiang,Changsheng Chen.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ylinder  Lubricating Oils On Th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Two-Stroke Low-Speed Marine Diesel Engine. Polish Maritime Research 4 (120) 2023, 30: 92-101. 10.2478/Pomr-2023-0062.

    [3] Wu G, Jiang G, Yang Z, et a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for waste cooking oil biodiesel blend in a marine diesel propulsion engine[J]. Pol. J. Environ. Stud, 2019, 28(3): 2911-2921.

    [4] Wu G, Li J, Guo H, et al. Numerical Method for Predicting Emissions from Biodiesel Blend Fuels in Diesel Engines of Inland Waterway Vessels[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 11(1): 86.

    [5]Wu G, Zhou X, Li T. Temporal evolution of split-injected fuel spray at elevated chamber pressures[J]. Energies, 2019, 12(22): 4284.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23年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1);

    2019年获上海海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023年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华东四省一市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23年指导本科生获首届企校协同创新大赛机器人+领域专项赛一等奖。

    2023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获二等奖。

    2022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七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获上海市三等奖;

    (二)其它成果

    2019年7月,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海门)优秀奖。

    (三)其它荣誉

    上海海事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19年;


    吴刚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吴宛洋,女,满族,1990年3月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推进技术》青年编委。主要研究方向:船舶燃气轮机气动热力学、压气机叶尖小翼与可控转速机匣扩稳技术、船舶燃气轮机进排气系统集成优化、船舶多电推进系统及压气机叶栅实验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持工信部两机中心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电子邮箱:wyw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于大连海事大学动力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于大连海事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二)社会兼职

    《推进技术》第三届青年编委会青年编委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科研团队:船舶动力工程研究所

    (二)科研项目

    [1]高负荷压气机全工况适应性扩稳方法研究,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重点项目,2022-2024,主持

    [2]轴流压气机中可控转速机匣处理的扩稳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906134),2020-2022,主持

    [3]压气机叶栅流动特性研究与分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21-2022,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Wanyang Wu, Jiayi Zhao, Jingjun Zhong,Influence of the rotating direction and speed of controllable speed casing on the flow stability of a transonic compressor rotor under design condition[J].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126, 107630.

    [2]WU Wanyang,ZHONG Jingjun.Variable Clearanc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ubsonic Compressor Cascades with Blade Tip Winglets[J].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22, 31(02): 495-510.

    [3]Wanyang WU, Jingjun ZHO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n  compressor cascade characteristics at high subsonic speed with pressure surface tip winglets[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2021, 235(06): 1257-1271.

    [4]吴宛洋,钟兢军.变马赫数下压力面小翼对扩压叶栅气动特性的影响[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0,52(01):76-84.

    [5]吴宛洋,钟兢军,王会社.来流马赫数对吸力面小翼控制间隙泄漏效果影响的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40(10):2266-2276.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2021年7月9日,一种减摇系统及减摇方法。授权号:ZL201911088110.7[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

    [2]2020年6月9日,一种船舶救生艇释放装置。授权号:ZL201910499127.5[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三发明人)

    [3]2021年6月15日,基于鲨鱼鳃仿生射流的船体减阻结构。授权号:ZL202022583033.7[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三发明人)

    [4]2021年1月8日,用于风力发电机的鲨鱼鳃式叶片减阻结构和叶片。授权号:ZL202021215582.2[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5]2020年2月11日,一种用于压气机转子的可转动内端壁机匣。授权号:ZL201920122970.7[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二发明人)

    三、其它成果或荣誉

    上海海事大学“引航计划”,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2年

     


    吴宛洋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徐铁,男,汉族,1978年04月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船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从事船舶智能航行、节能减排航行和通航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在通航安全和智能航行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从事企业委托项目等重要课题,出版《个人安全与社会责任》、《船旗国履约》、《航海学》等专著,发表船舶智能航行方面等论文,参与极地航行等重要工作和活动。

     

    电子邮箱:tiex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船舶智能;通航安全保障;港口信息化


    (二)科研项目

    1.东白莲油品码头港口开发方案研究咨询服务,企业委托项目,2023-2025,主持;

    2.太仓港船舶调度综合服务平台软件项目,企业委托项目,2020-2023,主持;

    3.如东海上风电场“XXX号”船体中拱导致船体破裂进水事故分析专家意见,企业委托项目,2021,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Tiexu,Haoran yang,Strength Analysis of Bottom Structure of a Wind Power Installation Vessel[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2-11-01


    徐铁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魏立江,男,汉族,1986年8月生,湖北荆州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一届船舶防污染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船用新型替代燃料燃烧、排放控制及发动机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扬帆计划等项目,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其中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电子邮箱:ljwei@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09年7月于天津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2015年1月于天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2015年7月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任讲师

    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内访问学者

    2020年7月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任副教授

    (二)社会兼职

    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一届船舶防污染学术委员会委员。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动力装置;动力机械及工程。

    (二)科研项目

    [1] 2022年度全国船舶能耗数据收集分析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23.06-2023.12,主持;

    [2] 基于天然气高压直喷与EGR协同的双燃料低速机性能优化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0.01-2022.12,主持;

    [3] 双燃料低速船机EGR氛围下高压天然气射流燃烧过程及其优化方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9.04-2021.03,主持;

    [4] 柴油微引燃直喷天然气降低船舶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基础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2017.05-2020.04,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期刊类

    [1] 魏立江, 高宇飞, 戴明城, 等. 纯生物柴油掺PODE对船机燃烧及颗粒排放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23, 43(04):1567-1573.

    [2] 魏立江, 周思源, 路秀伟, et al. 引燃策略对天然气直喷发动机射流燃烧及排放的影响[J]. 内燃机工程, 2022, 43(05):38-47.

    [3] Wei Lijiang, Wu Anmin, Liu Jie, et al. Nitrogen Oxides Reduction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xhaust Valve Lift on a Two-Stroke Marine Diesel Engine[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2019,141(8),081006.

    [4] Wei Lijiang, Cheng Rupeng, Mao Hongjun, et al. Combustion process and NOx emissions of a marine auxiliary diesel engine fuelled with waste cooking oil biodiesel blends[J]. Energy, 2018,144:73-80.

    [5] Wei Lijiang, Geng Peng. A review on natural gas/diesel dual fuel combustion, emissions and performance[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6,142:264-278.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2年9月13日,一种双燃料发动机喷油嘴。专利号:ZL202220322214.0[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21年9月29日,一种LNG发动机进气系统。专利号:ZL202120691786.1[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3] 2021年8月20日,一种直喷式发动机喷孔。专利号:ZL202023004461.6[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4] 2020年12月15日,一种二冲程低速柴油机扫气方向可调装置。专利号:ZL202020981239.2[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5] 2019年8月15日,一种对发动机缸内瞬时压力进行转角编码的方法(PCT瑞士)。专利号:CH713185B1[P],获瑞士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五)科研获奖情况

    [1] “船舶动力系统节能与减排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2016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九)。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1] 2023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十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

    [2] 2023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获上海分赛区团队一等奖。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一)其它成果

    [1] 2019年6月,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海事大学校内赛二等奖指导教师

    (二)其它荣誉

    [1] 入选上海市人才计划1项。

    [2] 2022年度突出贡献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3年;

    [3] 2021年度突出贡献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2年;


    魏立江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吴建军,男,汉族,1984年2月生,河南项城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航海系副主任、航海技术专业负责人,兼任航海技术实验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水路交通与运载工程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多篇论著,获得2项专利。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为主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承担国际合作课题和服务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多项。

    电子邮箱:jjw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上海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1] 2012年,公派瑞典世界海事大学进修;

    [2] 2018-2019年,塔斯马尼亚大学澳大利亚海事学院,访问学者。

    [3] 2021-2022年,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雪龙”号驾驶员。

    (三)社会兼职

    中国航海学会极地航行与装备专委会副秘书长、船舶运输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工作者工作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Safety and Sustainability青年编委;多本SCI/SSCI检索或中文权威学术期刊审稿人。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海上交通风险防控;海洋运输韧性控制

    科研团队:海洋运输安全保障团队

    (二)科研项目

    [1] 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安全空间分异机理与韧性治理体系建设,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3YJAZH157), 2023-2026,主持

    [2] 非常态下客船通航安全监管与人群应急疏运的冲突治理策略研究——以上海港为例(20692108700),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2020-2022,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Jianjun Wu, Xiangqian Meng, Pengfei Zhang*, Zhiqiang Hou*. Seaworthiness Management of Bulk Carriers 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uxit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11 (2):303. (中科院2区)

    [2] Wu J, Thorne-Large J, Zhang P. Safety first: The risk of over-reliance on technology in navigat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 Security, 2022,14(7).(中科院3区)

    [3] 吴建军, 薛孝行, 席永涛, 金永兴. 考虑货物动态失稳因素的船舶稳性修正方法[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2, 32(7): 77-84. (中国卓越期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2年3月8日,船载非黏性散装货物特性摇摆实验装置,授权号:ZL202122656888.2,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20年5月22日,一种液舱自由液面对船舶稳性的修正方法,ZL2019 1 0676597 4,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五发明人) 

    (七)科研获奖情况

    [1] “基于感潮港口全息画像的船舶航行风险精益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3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 “水运工程基础设施施工安全事故致险机理研究”荣获2021年度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十)

    [3] “国内航行海船安全检查标准一体化技术及示范”荣获2015年度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六)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 2023年,基于产教融合的航海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以《船舶操纵》为例,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 2022年,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一等奖(排名第一)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一)其它成果

    [1] 2023年6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团体标准T/CI086-2023《甲板部值班船员不安全行为与状态评估技术标准》,排名第四

    (二)其它荣誉

    [1] 刘浩清教育优秀奖(青年英才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3年


    吴建军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夏海波,男,汉族,1972年10月生,湖北十堰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数值模拟、船舶航线规划与评价以及海运系统风险评估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潮流、海上风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和参加海运风险管理、引航能力建设等重要课题,参编《航海气象与海洋学》专著,发表海洋环境数值模拟、最佳航线、海运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论文。

    电子邮箱:hbxia@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日本神户大学海事科学部,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

    科研团队:海运风险评估

    (二)科研项目

    [1] 宁波引航站引航员适配度研究,横向,2014-2015,主持

    [2] 船舶极地航行智能安全评估模型和数据模型研究,横向,2021-2022,参与

    [3] 日照港岚山港区深水航道二期工程航道布置方案与模拟论证,横向,2021-2022,参与

    [4] 安盛船务船管数字化升级,横向,2021-2022,参与

    [5] 基于我国航运业现状的船舶能效规则PSC检查标准及发展对策研究,纵向,2015-2016,参与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XIA Haibo, SHIOTANI Shigeaki, KOBAYASHI Eiichi, WAKABAYASHI Nobukazu,A Study of Weather Routing Considering Real Time Data of Weather and Ocean for Sailing Ship in Coastal Sea Area : Basic Simulation of Ship Positioning by Ship Maneuvering and Experiment by a Real Ship [J],Journal of the Kansai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Japan 2005 (243), 159-166

    [2] XIA Haibo, SHIOTANI Shigeaki , KOBAYASHI Eiichi,  WAKABAYASHI Nobukazu, Field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of Drift Angle by Wind Effects Using an Actual Small Ship [J]. The Journal of Japan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2005(113), 171-177

    [3] 夏海波,胡甚平,席永涛,方泉根.基于系统模拟的船舶引航人力资源配置[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3,34(4):38-42

    [4] 夏海波,张蒙蒙,胡甚平,等.船舶安全航行系统风险分级ANFIS模型[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4, 35(002):17-21

    [5] Hu X, Xia H, Xuan S, Hu S. Exploring the Pirate Attack Process Risk alo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via 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Analysi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 11(7):1430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 邹友家, 夏海波, 陈利雄, 金国柱, 许曹华.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M].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21

    [2]  陈登俊, 金国柱, 陈利雄, 夏海波.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五)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3年4月3日,一种防撞缓冲的系泊装置和船舶。专利号:ZL202223194154.8, 实用新型(第三发明人)


    夏海波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杨凌,女,满族,1977年03月生,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舰船燃气轮机气动热力学和压气机内流场的理论、数值与实验研究,在仿鲨鱼鳃开槽结构叶片技术、旋转冲压压缩技术、叶型前缘控制分离流动技术和采用翼刀技术控制压气机内流动损失方面开展大量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电子邮箱:yangling@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2008-09至2011-06,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于2005-09至2008-01,大连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取得硕士学位

    于1995-09至1999-07,大连理工大学,化工设备及机械,取得学士学位

    曾就职于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师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科研团队:船舶动力工程研究所

    (二)科研项目

    [1] 叶身前缘构型控制跨声速压气机前缘分离流动的机制探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506020),2016-2018,主持

    [2] 跨声速压气机前缘形状控制流动分离的机制探索,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020636),2015-2017,主持

    [3] 超声速膨胀器进气流道三维造型及流动机理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2125120006),2014-2016,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杨凌, 韩露, 钟兢军.压气机叶片仿鲨鱼鳃开槽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J].推进技术, 2023, 44(02): 101-111.

    [2] 杨凌,李勇俊,钟兢军. 前缘复合改型在压气机平面叶栅中的应用初探[J]. 推进技术, 2019, 40 (1): 121-128.

    [3] YANG Ling, ZHONG Jing-jun, HAN Ji-ang. Simulation study on effect of throat contraction ratio and strake stagger angle on flow field and performance of scrampressor[J]. 航空动力学报, 2017, 32(05): 1183-1193.

    [4] 杨凌, 钟兢军, 韩吉昂, 孟丽丽. 关键几何参数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流场及性能影响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 33(3): 388-392.

    [5] Ling Yang, Jingjun Zhong, Ji’ang Han. Numerical research on the flow field and performance of a ram-rotor and a scrampressor[C]. ASME Paper, GT2012-69358, Copenhagen, June, 2012.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0年02月07日,基于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压缩技术的压缩转子。授权号:ZL201610624343.4,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二发明人)

    [2] 2018年05月25日,一种旋转冲压压气机试验系统。授权号:ZL201610486478.9,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

    [3] 2017年05月03日,一种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平面叶栅实验系统。授权号:ZL201510305032.7,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

    [4] 2010年06月09日,涡轮或汽轮机动叶叶尖小翼。授权号:ZL200810010516.9,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

    (五)科研获奖情况

    [1] “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技术及应用” 获得2015年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

    [2] “压气机动叶叶尖小翼技术及应用” 获得2016年大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三)

    三、其它成果或荣誉

    [1] 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省级,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

    [2] 大连海事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校级,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杨凌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杨鲲,男,汉族,1979年2月生,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轮机工程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在Phys. Rev. B、Appl. Surf.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

    电子邮箱:yangk@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02年于山东大学物理学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2007年于山东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7-2009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2009-2019年在大连海事大学工作

    2019-今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师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2014-2015美国斯坦福大学SLAC实验室,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轮机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理论研究

    (二)科研项目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材料表面界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FLOW2204),2023-2024,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f NO2 and N2O adsorption on the transition metal modified TiO2 surface [J]. Chem. Phys. Lett., 2024, 834: 140977.

    [2]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NO adsorption on the transition metal M (M=Cu, Fe and Mn) modified TiO2 surface [J]. Physica B, 2023, 668: 415265.

    [3]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f transition metal oxide (FeO, CuO and MnO) adsorbed on TiO2 surface [J]. J. Phys. Chem. Solids, 2021, 152: 109957.

    [4]Thickness effect on the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energetic properties of the cubic KMgF3 (0 0 1) surfaces: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J]. Appl. Surf. Sci., 2020, 506: 144678.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21年获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二等奖

    (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021年指导本科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获上海市一等奖



    杨鲲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杨智远,男,汉族,1980年12月出生,江苏沛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管轮,现为主机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船舶发动机节能减排、机舱重要设备数智化及性能测试、尾气排放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船舶低速机CO2吸附性能研究及台架验证等课题,在ENERGIES、ATMOSPHERE、船舶工程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电子邮箱:yangzy@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18年10月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自2009年7月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师。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 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工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科研团队:船舶动力装置节能减排团队

    (二)科研项目

    1、基于全国产核心控制单元的推进控制系统复合优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企事业委托、2023-2024-、主持

    2、CO2吸附及再生试验研究及台架测试LNG再液化装置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技术服务、企事业委托、2022-2023、主持

    3、长城船用气缸油低硫燃油台架试验、企事业委托、2021-2022、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Yang Zhiyuan,etal Analysis of Carbon Particulate Matter Removal Performance of Dual-Fuel Marine Engine with DOC plus CDPF[J], ATMOSPHERE,2023,14(6).

    [2] Yang Zhiyuan,etal ,Performance Test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a Marine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J], ENERGIES, 2023,16(11).

    [3] Yang Zhiyuan,etal ,A review of CO2 catalytic regeneration research based on MEA solution[J], 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 2023,11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 李斌、杨智远、傅克阳,主推进动力装置[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22。

    (五)基地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产教融合 基地/平台负责人。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023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小聪杯”第十七届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暨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竞赛获上海高校化学实验教指委特等奖。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刘浩清教育优秀奖(优秀教师一等奖),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3年

     

     


    杨智远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余立立,男,汉族,一九七二年八月生,浙江绍兴人,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航海仿真系统电控设计以及超声波测量研究工作。

    电子邮箱:lly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生物医学工程/超声测量;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控制;

    科研团队:航海模拟器科研团队

    (二)代表性论文成果

    [1] YU Lili et al. Calculation for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from Rectangular Weakly Focusing Transducer Using  the Ray Acoustic Model [J]. ARCHIVES OF ACOUSTICS. . 2022,47(1): 81-88. (SCI检索号:000778595500008)

    [2] YU Lili et al. Modeling of focused acoustic field of a concave multi-annular phased array using spheroidal beam equation [J].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 2012, 57(2): 285-289. (SCI检索号:000300611500020)

    [3] YU Lili et al.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a focused acoustic field from a linear phased array on a concave cylindrical transducer [J].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011, 28(10): 10432. (SCI检索号:000295975100038)

    [4] YU Lili et al. Radiation force calculation and acoustic power measurement for cylindrical concave transducer based on ray acoustic model [J].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2012, 61(4): 544-550. (SCI检索号:000308328900007) .

    [5] YU Lili et al. Modeling of acoustic field for a parametric focusing source using the spheroidal beam equation[J]. Polish Maritime Research. 2015, 22(S1): 43-47. (SCI检索号:000362220200008) .

     

    (三)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17年3月8日, 一种水陆两用的渔探声纳目标回波仿真系统,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号: ZL 201510189742 .8[P], 证书号:第2408101号,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四)科研获奖情况

    [1] “航海科技仿真平台”获得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八). 

     


    余立立
  • 个人简介:禹国军,男,汉族,1986年12月生,云南省昌宁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能源工程涉及的传热传质相关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重要课题,在国内外多个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分别担任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和《Energies》编委和客座编辑。

    电子邮箱:gjy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09年9月—2015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2013年9月—2014年9月,美国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机械工程专业,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

    ²2005年9月—2009年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9年7月至今,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热能教研室,副教授

    ²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

    ²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热能教研室,讲师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2023年12月—2024年12月,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卡尔加里大学),Visiting Professor/Researcher

    (三)社会兼职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SCI期刊)编委会成员

    2.Energies(SCI期刊)New Advancement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ume (I) 专刊客座编辑(Lead Guest Editor)

    3. Energies(SCI期刊)New Advancement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ume (II) 专刊客座编辑(Lead Guest Editor)²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科研团队:流体设计及数值仿真团队

    (二)科研项目

    1.多自由度摇荡环境下油轮舱内原油混合对流换热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606117),2017-2019,主持

    2.基于间歇性射流辅助的异成分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相分离抑制机理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ZR1423300),2020-2023,主持

    3.基于微观结构的木质建材热湿传递规律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8T110396),2018-2019,主持

    4.现代木结构建筑湿热调节性能及室内热环境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M621473),2018-2019,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Guojun Yu, Huyu Li, Cong Liu, Wan Cheng, Huijin Xu. Thermal an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a new proposed flyover-crossing fracture configuration for the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Renewable Energy, 2023, 211:859-873.

    [2] Guojun Yu, Zhiwei Lian, Wei Gan, Jun Ji.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harmonic horizontal-axis rotation on laminar natural convection in an air-filled enclos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20, 152: 119417.

    [3] Guojun Yu, Zhenqiang Hu, Yuan Gao, Dejia Huang.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in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for different types graphynes through a modification by a joint Na (Sodium)-decoration and B (Boron)-doping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22, 46 (15):23353-23363.

    [4] Guojun Yu, Zhenqiang Hu, Yuan Gao. Molecular Dynamics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ydrogen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Magnesium-based Material 2Mg-Fe mixture. Energy & Fuels, 2022, 36, 16, 9313–9320.

    [5] 禹国军, 高媛, 胡振强. 不同构型石墨炔储氢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比较研究.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3,44(02): 485-491.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2021年1月12日, 一种水合盐相分离抑制系统。授权号:CN212340031U,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七)科研获奖情况

     “易凝高黏原油管道输送仿真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4/15).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2021年获上海海事大学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特等奖.

    2. 2020年,“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语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2019年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名第2).

    (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022年指导研究生参加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三等奖.


    禹国军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赵建森,男,汉族,1983年2月生,黑龙江牡丹江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事智能通信与感知研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jszhao@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大连海事大学物理专业,理学硕士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工学学士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海事智能通信与感知、智能天线阵、信号处理。

    (二)科研项目

    1. 船载北斗多面化、可控式四臂螺旋天线阵列性能调控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0378),2017-2020,主持;

    2. 间隙贴膜组件产品研发,横向项目(H20230218),2023-2025,在研,主持;

    3. 船用北斗宽波束圆极化多频四臂螺旋天线研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150525)2015-2017,主持;

    4. 北极航道船舶航行导航优化技术及应用系统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21YFC2801004),2021-2025,参与;

    5. 基于船载GNSS-R的海冰干舷高精度测高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1199),2021-2024,参与。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Jiansen Zhao, Yanjun Chen, Zhenzhen Zhou, Jingying Zhao, Xinqiang Chen* and Shengzheng Wang. Multi-ship Speed Measurement Method Based on Machine Vision and Drone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2023, 72: 1-12. (SCI TOP)

    2.Jiansen Zhao, Zhongwei Yan, Zhenzhen Zhou*, Xinqiang Chen**, Bing Wu and Shengzheng Wang. A ship trajectory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GAT and LSTM. Ocean Engineering, 2023, 289: 116159. (SCI TOP)

    3.Jiansen Zhao, Lingjun Kong, Xinqiang Chen*, Hongmei Liu and Shengzheng W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a Self-Phase-Shifting Cross Vibrator Plasma Antenna Array.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2022, 21 (7): 1343-1347. (SCI TOP)

    4.Jiansen Zhao, Zhongwei Yan, Xinqiang Chen*, Bing Han, Shubo Wu, and Ranxuan Ke. k-GCN-LSTM: A k-hop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and Long–Short-Term Memory for ship speed prediction.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22, 606, 128107. (SCI)

    5.Jiansen Zhao*, Xinqiang Chen, Shengzheng Wang, Wei Liu, Baoxian Ji, Yue Liu, Zhen Sun and Tie Xu.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Deformable Antenna Based on Gas Discharge,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18, 66 (1): 59-70. (SCI TOP)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18年10月, 等离子体柔性天线系统. 发明专利, 授权号:201610251207.5(第一发明人)

    [2] 2018年11月, 一种十字交叉振子等离子体天线. 发明专利, 申请号: 201811344686.0(第一发明人)

    [3] 2021年7月,一种可控面式小型四元四臂螺旋天线阵. 发明专利, 申请号:202110850364.9(第一发明人)

    三、其它荣誉

    1. 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上海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

    2. 2022年,上海市明日之星,优秀指导教师奖;

    3. 2020年,上海市第二届“宝山杯”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4. 2019年,交通部小谷围互联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赵建森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张浩,男,汉族,1982年12月生,湖北襄阳人,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事安全与保障、船舶与港航工程CFD数值模拟、无人船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发表多篇SCI/EI权威和核心期刊等论文。2019-2024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海事安全与保障)核心成员。

    电子邮箱:haozhang@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2007-2010年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信息及控制专业,博士学位

    2005-2007年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

    2001-2005年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学位

    工作经历: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高级工程师

    (二)国内交流与合作经历

    2013-2015上海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项目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海事安全与保障、船舶与港航工程CFD数值模拟、无人船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科研团队:

    船舶智能辅助驾驶团队成员立足于构建以环境感知为基础的船舶辅助驾驶大模型。以环境感知任务为目标,将目标检测、图像分割任务整合到基于SAM的大模型统一框架下,将目标检测与图像分割功能进行有效融合,为下游的路径规划以及应急决策提供关键的环境信息,进而为船舶自主航行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水动力团队成员擅长于大型船舶CFD预报算、自航性能评估、船舶操纵性和耐波性数值模拟、航道工程螺旋桨冲淤影响、水文数值模拟、船载运动监测及预报、系泊桩和锚地系泊,二维/三维潮流泥沙模型,预测工程前、中、后期方案实施对附近航道、港口、桥梁、码头、电厂取水口的影响分析等。

    (二)科研项目

    1.液化天然气船舶运输安全和效率评价及交通组织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20110663),2011-2012,主持

    2.长三角关键水域通航船舶态势智能监测技术,上海市科委其他项目(Z20228005),2022-2025,参与

    3.长三角关键水域通航船舶应急决策支持技术,上海市科委其他项目(Z20238003),2023-2025,参与

    4.突发事件下客(滚)船应急技术和抗沉性能研究,上海市科委其他项目(20140519),2015-2017,参与

    5.张浩,主持,2016年横向项目,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穿越长航局锚地码头相关改造工程通航安全评估论证,15万元。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期刊类

    [1] Tengbin Zhu,Hao Zhang.Multi-objective rescue path optimization for passenger ship accident under til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2022.

    [2]张浩,庞宁林,胡安康,肖英杰,陈锦标.基于改进A*算法融合角度信息的船舶路径规划[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23.

    [3] HAO ZHANG.Rough set approach for identification of accident on water route seg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TURE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2015.

    [4]HAO ZHANG.GA-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based ship traffic flow predi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16

    [5]Hao Zhang.Large self-biased magnetoelectric response in four-phase heterostructure with multiple low-frequency peaks,Appl. Phys. Lett,2015,106(3):1-4.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2023年1月20日,一种海洋垃圾收集打包船。授权号:CN218346123U,获实用新型专利。

    2022年7月8日,海洋浮标。授权号:CN216916205U,实用新型专利。

    (五)基地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海事安全与保障)基地主要成员。

    三、教学成果信息

    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2022年指导本科生(刘文豪)参加“竞业达标”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获国家级三等奖;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长三角赛获区二等奖;参加第八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获上海市二等奖。

    2022年指导本科生(董洪哲)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M奖(二等奖);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一种基于健身运动的绿色健康换电站)获编号为S20230102的市级项目。

    2022年指导本科生(彭榕民)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光伏系统的海运集装箱储运过程监测)获编号为S20230701的市级项目。

    2022年指导本科生(钟汶江)参加创新训练项目(航运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标准及应用研究)获校级项目。

    2022年指导本科生(洪楠,叶盛楠)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基于nerf的内河航道重建方法)获编号为X20230135的校级项目。

     


    张浩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张远,男,汉族,1988年2月生,山东鱼台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入选者,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冷热能综合利用与物理储能技术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等课题,参与省部级、横向课题多项,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电子邮箱:zhangyuan@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2015年-2017年曾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LNG冷能梯级利用与碳捕集;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热力系统集成优化与动态仿真

    科研团队:清洁能源利用科研团队

    (二)科研项目

    基于不稳定风电利用的低温型压缩CO2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机制及性能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806136),2019.1-2021.12,主持

    低温储热型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项目(18YF1409700),2018.5-2021.4,主持

    此外参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共发表(含录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源期刊14篇。代表性论文:

    [1] Zhang Y, Zhang S, Peng H, et al.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Tesla turbine in Organic Rankine Cycle under two-phase flow conditions[J]. Energ. Convers. Manag., 2023, 276: 116477.

    [2] Zhang Y, Wu X, Tian Z, et al. Comparison of random fores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and long short term memory for performance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 cryogenic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J]. Energy, 2023, 280.

    [3] Zhang Y, Shen X, Tian Z, et al. 5E (energy, exergy, energy level, exergoeconomic, and exergetic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on a carbon dioxide binary mixture based compressed gas energy storage system: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feasibility validation[J]. Energ. Convers. Manag., 2023, 292.

    [4] Zhang Y, Shen X, Tian Z, et al. A step towards dynamic: An investigation on a carbon dioxide binary mixtures based compressed gas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ing energy and exergy analysis[J]. Energy, 2023, 282.

    [5] Zhang Y, Lin F, Liu Z, et al. Energy and exerg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novel low-temperature phys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consisting of compressed CO2 energy storage and Kalina cycle[J]. J Energy Storage, 2023, 60.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共申请国家专利1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专利10项。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2年5月10日,一种可高效利用低温冷能的低压型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授权号:CN201910003734.8[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21年12月3日,一种可实现冷热电联供的集成型供能系统。授权号:CN201910003733.3[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3] 2021年12月3日,一种二氧化碳储能与有机朗肯循环联合发电系统。授权号:CN201910003728.2[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4] 2023年7月7日,一种漂浮式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授权号:CN202222870553.5[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5] 2023年3月24日,一种二氧化碳储能与吸附式热泵联合发电系统。授权号:CN202222883679.6[P],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五)基地

    上海市“全渗透”深远海离岸能源动力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海事安全和保障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1名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1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入选上海市人才计划1项: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学者,市级,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8年



    张远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周锋,男,汉族,1982年4月生,河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IMO海事能力建设专家,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国际海事研究委员会VTS分委会专家团成员,IMO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MTCC-Asia)技术官,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上海)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海事公约和规则、船舶能效和绿色航运技术教学研究工作,在船舶能效提升、全球海事能力建设和国际海事公约修订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主持《基于促进减排和能效提升目标的引航员操作行为研究项目》、《基于潮汐潮流模型的船舶节能减排应用研究》等重要课题,出版《航海自动化》,《航海学-航海仪器操作》《海上无线电通信业务》等教材,发表《基于港口协同决策的全球水上交通信息管理建设》等论文。参与多项国际海事组织会议及提案研究工作。

     

    电子邮箱:fengzho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14.9-2015.11 世界海事大学(瑞典)海事安全与海洋环境管理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2006.9-2008.6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作为国际海事组织全球能力建设专家,曾到缅甸、柬埔寨、意大利、拉脱维亚、德国、肯尼亚、新加坡、泰国等地讲学和研讨。

    参与国际海事组织4项示范课程标准修订:

    1.2015 航海英语(Model Course6.09:Maritime English)

    2.2016海事教育与培训教员培训课程标准(Model Course6.09: Training Course for Instructors)

    3.2017实船评估课程标准(Model Course 1.30:On-Board Assessment )

    4.2017船员考试、评估及发证课程标准(ModelCourse 3.12: Assessment, Examination and Certification of Seafarers)

    2019年主持 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船舶能效国际合作项目 《泰国国家报告》《缅甸国家报告》《柬埔寨国家报告》《菲律宾国家报告》等四部全英文国家报告编写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工程/海事安全与海洋环境管理

    (二)科研项目

    基于促进减排和能效提升目标的引航员操作行为研究项目 横向2018 主持

    超大型集装箱船船型研究情报资料及咨询服务横向2019 主持

    国际VTS发展动态及履约策略研究 横向2019 主持

    基于潮汐潮流模型的船舶节能减排应用研究 横向2023 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周锋,张禾,李宁.基于港口协同决策的全球水上交通信息管理建设[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0,20(11):34-36.

    [2]周锋,吴华锋,孙志宽.一种新型船舶驾驶台值班防疲劳监控系统设计[J].船海工程,2017,46(02):170-174.

    [3]周锋,孔凡邨.矢量型电子河道图岸线提取方法研究[J].中国航海,2008,31(04):327-330.

    [4] Zhou feng. Operational Methods for Ships in Waves—From Perspectives of Structure Health and Maneuvering Convenience[J]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Ocean Engineering 7 (2017) 100-107.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周锋. 船舶驾驶自动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 周锋等. 航海学-航海仪器操作,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2

    (五)科研获奖情况

    2017年上海市决策咨询二等奖(排名第四)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2016年,获得《Marine Radar》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

    2022年,获得《Marine Radio Communication Services》外国留学生课程建设

    2023年,获得《海上无线电通信业务》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


    周锋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谢宗轩,男,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极地航行、智能航海、航海数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在海冰风险预警、航行辅助决策及大圆航路解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发表《Application of Radar Image Fusion Method to Near-field Sea Ice Warning for Autonomous Ships in Polar Region》、《Evaluation and Execution of Great Elliptic Sailing》等论文。

    电子邮箱:zxxie@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台湾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曾就职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师(讲师)

    (二)交流与合作经历

    曾前往大连海事大学,任访问学者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

    0823交通运输工程/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航行理论与技术;

    0823交通运输工程/08230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运系统信息与控制;

    0861交通运输/086103水路交通运输、海上智能交通

    科研团队:

    智能船舶技术与系统

    (二)科研项目

    [1] 北极航道船舶航行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国家级重点项目子课题(2021YFC2801003),2021-2024,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谢宗轩,徐鹤,王胜正,韩冰,吴中岱.北极航线的海冰风险计算与航段安全评估[J].中国航海,2023,46(2):35-41.

    [2] 谢宗轩,李博,王胜正,刘卫.面向冰区航行的近场海冰感知与航向决策[J].中国机械工程,2022,33(10):1153-1161.

    [3] Hsieh, T.-H., Li B., Wang S. & Liu, W. Application of radar image fusion method to near-field sea ice warning for autonomous ships in polar region [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10(3): 421.

    [4] Hsieh, T.-H., Wang S., Gong, H., Liu, W. & Xu, N. Sea ice warning visualization and path planning for ice navigation based on the radar image recognition [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29(3): 277-286.

    [5] Hsieh, T.-H., Wang S., Liu, W. & Zhao, J. New formulae for combined spherical triangles [J]. The Journal of Navigation, 2019, 72(2): 503-512.

    (四)代表性著作成果

    [1] Hsieh, T.-H. Solving and Approximating the Great Circle Track [M].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17: 1-80.

    (五)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3年1月31日,一种运用平面几何作图的天文定位方法。授权号:CN202011608117.X[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2] 2023年7月28日,一种大圆航线距离效益的评估方法。授权号:CN201910437525.4[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 2022年获第五届上海高校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 2021年获上海海事大学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


    谢宗轩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

    周伟,男,汉族,1986年11月生,江西樟树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航海仿真与通航安全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世界级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的一体船操控试验等重要课题,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参加众多纵向横向课题,参与港珠澳大桥、长江口深水航道等重大工程研究,服务交通强国战略。

    电子邮箱:weizhou@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于上海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交通运输/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或水路交通运输专业,航海仿真、通航安全、船舶交通流理论等。

    科研团队: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海事安全与保障)

    (二)科研项目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主体工程(S09标)管节浮运安全操控试验研究,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委托,2018-2022,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周伟,肖英杰,吴善刚,王轩.基于 Anylogic 的耙吸装驳作业船舶交通组织仿真[J].中国航海. 2019,42(2):42-46.

    [2]周伟,肖英杰,郑剑.长江口深水航道船舶超宽交会通航效率分析[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9,40(2):1-5.

    [3]周伟,曾祥堃,肖英杰,杨小军.VLCC 进港时机选择及安全保障措施[J].航海技术.2017,(6):4-6.

    [4]Zhou W, Zheng J, Xiao Y  An online identification approach for ship domain model based on AIS data. PLoS ONE. 2022,17(3): e0265266.

    [5]Wei Zhou, Yun Li, Yingjie Xiao, Jian Zheng, The Application of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and PSO-LSTM Neural Network in CRI Prediction.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euroscience.2022, Article ID 8699322.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2012年08月29日,一种集装箱坠海事故再现方法。授权号:ZL201010580782.2[P],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一发明人)

    (五)科研获奖情况

    “大型国际邮轮靠离泊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八)

     


    周伟
  • 一、基础信息

    个人简介:赵远涛,男,汉族,1988年10月生,山东潍坊人,民主建国会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料丸料技术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残余应力学术分会委员、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喷丸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与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协会会员,《Frontier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Review Editor),《表面技术》、《失效分析与预防》与《电镀与涂饰》青年编委。主要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电化学腐蚀、污损与防护;表面涂层技术与应用;涂料开发与应用;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残余应力与失效分析;无人平台应用设计与开发等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船机修造、船舶腐蚀污损防护、船舶减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重要课题。

    电子邮箱:zhaoyt@shmtu.edu.cn 

    (一)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

    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博士;

    2013年6月,太原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硕士;

    2010年6月,山东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学士;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曾前往德国Helmholtz-Zentrum Geesthacht研究所任访问学者

    (三)社会兼职

    山东交通学院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料丸料技术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残余应力学术分会委员、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喷丸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与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协会会员

    二、科学研究

    (一)研究领域及科研团队

    研究领域: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电化学腐蚀、污损与防护;船舶功能涂层、涂料技术与应用;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腐蚀防护无人平台应用设计与开发。

    科研团队:李文戈教授领衔的“船舶材料与表面工程团队”

    (二)科研项目

     [1] 激光增材制造镍基复合涂层残余应力与腐蚀磨损裂纹局域化的多尺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371069),2024-2027,主持;

    [2] 激光增材制造Ni-Mo2NiB2金属陶瓷涂层界面应力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2002242),2021-2023,主持;

    [3] 高性能镍基复合涂层的增材制造及其增强相非平衡凝固行为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扬帆计划项目(20YF1416400),2020-2023,主持;

    [4] 智能激光实时姿态调整与图像识别系统研发,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22-2023,主持;

    [5] 苛刻腐蚀环境下小管径构件内壁防腐涂层的制备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2022-2023,主持;

    (三)代表性论文成果

    [1] Y. Zhao, T. Jiang, W. Li*, et al.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Composites Filled with Different Carbon Materials, ACS Omega, 2022, 7 (6), 5547-5557.

    [2] Y. Zhao, R Wang, W. Li*, et al. Roles definition of TiN particles in enhancing the creep properties of IN718C high temperature alloy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21, 887: 161441.

    [3] Y. Zhao, L Wang, W. Li*, et al. Tailoring effect of Cr and graphene particl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Ni matrix nanocomposite coatings.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21, 417:127184.

    [4] Y. Zhao, S. Xing, L. Wang, et al, Roles of growth mechanisms of Ni deposits on corrosion behaviors of Ni-xAl-yTi composite coating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492 (2019) 177-188.

    [5] Y. Zhao, L. Wang, Y. Sun, et al, Influences of Al and Ti particles on microstructure, internal stress and property of Ni composite coating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793 (2019) 314-325;

    (四)代表性专利成果

     [1] 2023年9月29日,一种熵梯度合金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授权号:ZL 2021 1 1077010.1 [P],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三发明人);

    [2] 2022年9月30日,一种碳纤维增强MoCoB金属陶瓷及制备方法。授权号:ZL 2021 1 0663350.6 [P],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三发明人);

    [3] 2022年9月30日,一种增强45#钢耐腐蚀性的Cr7C3-Mo2NiB2复相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 2020 1 0328591.0 [P],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三发明人);

    [4] 2021年4月27日,一种基于智能测温控制同步激光功率装置。授权号:ZL 2020 2 2138201.1[P],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

    [5] 2022年11月25日,一种船舶表面射流清洗装置与机器人的集成系统及设备。授权号:CN 113858184 B [P], 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

    (六)基地

    上海市海事安全和保障创新团队、上海市船舶智能运维与能效监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成员。

    (七)科研获奖情况

     [1] “重污染区输变电设施腐蚀控制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获得2022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中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排名10)。

    三、教学成果信息

    (一)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1]:2022年获第五届上海海事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

    (二)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1]:2023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铜奖;

    [2] 2022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获上海市金奖;

    [3] 2023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获上海市银奖;

    [4] 2023年指导本科生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获上海市银奖;

    四、其它成果或荣誉

    (一)其它成果

    [1] 2022年9月,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优秀指导教师(2项);

    [2] 2022年7月,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国际项目上海赛区 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二)其它荣誉

     [1] 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1项。

    [2] 木兰奖教金,校级,上海海事大学,2023年。

     


    赵远涛

电话:021-38282900(学院办公室)

电话:021-38282918(学生工作部)

传真:021-38282944

领导信箱:smummc@shmtu.edu.cn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海港大道1550号

© Copyright 2017 by 商船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5052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