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船学院高文忠教授团队研发的国内首台50千瓦级磁悬浮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在实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套集发电、制冷、制淡水功能于一体的零碳能源系统,利用22℃至26℃的表层海水与800米深海海水之间的温差,可以全天候稳定运行,为我国海洋清洁能源供给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上海海事大学校园一隅的上海市“全渗透”深远海离岸能源动力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户外约100平方的水泥地上,矗立着4个自主搭建的大型实验装备。其中,高达4米的反应塔与灰色箱体群组成的一体化综合能量系统,正是此次取得突破的新装备。而作为核心设备的磁悬浮发电机组,仅占据了一个普通箱体空间。
高文忠介绍,这个科研项目对外界条件有特殊要求,需要模拟深海冷水的负荷高达1兆瓦,但学校变压器容量有限,所以必须借助寒潮天气、制造实验所需的4℃左右的冷水,由此来形成温差条件。因此,和一般人畏惧寒冷不同,高文忠非常“期待”寒潮。最近一次寒潮“突袭”时,团队几乎昼夜不停、连续奋战做实验。那一回,室外温度已在零下,高文忠和团队成员们操作着设备,守在铁皮棚里,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虽然大家都冻得发抖,但这次测试却很成功,团队里热气腾腾,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彩。“结果远远超出预期!”做完实验已是凌晨,高文忠兴奋地发了朋友圈。
经测试发现,新系统最高发电可达47.6千瓦,最高净余电量比例达57.7%。对比来看,它的净余电量比例较美国夏威夷的同类系统提升了45%。除了发电,该系统还带来“附加值”:制冷最大1.28兆瓦;最大制淡水51.5吨/天,也就是说,它能满足200人日用水需求,且无任何其他能源消耗。
高文忠表示,实验室数据只是起点,南海岛礁才是终极考场。他们的科研成果一定要走向实际应用,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今年,这套新系统将争取在南海岛礁加快建设更高能级的示范项目。春节期间,团队里的多位师生驻守在实验室,加快成果转化。高文忠介绍,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新场景,转化的“后半程”必须再发力、善协同,形成攻关合力,这也成为大家的新年心愿。
眼下,高文忠教授团队正积极对接有关机构,面向南海岛礁开发300千瓦工程示范项目,预计将可实现日供淡水300吨、净余发电150千瓦,满足岛礁全天候稳定能源供应。该系统在实现我国南海岛礁能源清洁供给“全渗透”的同时,还能做到二氧化碳零排放。
高文忠算了一笔账:海洋温差发电的潜在能量约为200亿-300亿千瓦,远高于目前的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装机总和。在我国南海岛礁、南部沿海及海上平台等区域,海水表层与深层温差明显,这就为其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离岸能源领域竞争力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高文忠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科研人员的加入,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如今,这些毕业生大多已成为各航运、能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继续为海洋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高文忠教授强调:“海洋是取之不尽的‘蓝色油田’,持续推动海洋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化,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实现我国海洋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