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学位点招生宣传

发布时间:2020-08-13浏览次数:297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商船学院硕士点介绍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成立于1995年4月,现设有航海技术系、轮机工程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司法鉴定中心、航海科学研究所、中法联合伽利略系统与海上安全智能交通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挪威船级社国际合作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风险研究与评估中心、船舶控制工程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调查实验室等。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3个博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轮机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制冷与低温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同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轮机工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是上海市高原学科。

商船学院作为国家培养高级航海技术人才的基地,以“重素质,保质量,培养敬业精神好,外语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国际航海人才”为办学目标。自1972年以来,已有11000余名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投身航运事业,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国内外运输和航海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为我国的航运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一、学位点简介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点(学术型 工学 三年)

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研究方向:船舶航行与航海环境、船舶安全与管理、事故分析与鉴定、海船运输关键技术研究等。

由肖英杰教授(博导)领衔,依托航海科学研究所、上海海事司法鉴定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海事研究中心,每年完成超过30项港航企业委托的课题。近三年来,导师共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高质量的检索论文有3篇,完成的省部级及以上课题4项,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研究生获4项创新基金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点(学术型 工学 三年)

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研究方向:船舶智能运输系统理论与仿真、海上货物运输与防污染、船舶导航与海上通信等。

由施朝健教授(博导)领衔,依托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资源,近三年来,导师出版专著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高质量的检索论文有5篇,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1项,科研经费超过2500万元,获3项省部级科研奖,研究生获5项创新基金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

 

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点(专业型 工学 两年)

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研究海上交通的理论与仿真,安全与管理技术,事故分析与鉴定,优化方法与智能化等。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有较多如航海软件设计实践、计算机航海应用、VTS操作实践等应用性较强课程。毕业论文多选题为导师承担的实践性强的港航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100%。2012级研究生张倩楠的毕业论文获上海市优秀论文。本专业与大型国企和研究机构联合设有多个上海市级实习基地,竭诚为港航企事业单位或研究机构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性高级人才。

 

二、学科平台

上述三个学位点均是上海市高原学科“交通运输工程”支撑学位点。高原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航运安全与仿真

以全球客船重大海难事故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客船稳性丧失和倾覆机理分析(大幅横摇的非线性与波浪激励的随机性)、客船人员搜救监测技术、客船的抗沉或延缓沉没性能标准等。

(2)航海保障信息工程

以国际海事组织e-Navigation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服务国家北冰洋航线开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战略为目标,重点研究海上通信技术、船舶助导航技术、海事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和基于北斗卫星及海洋传感网的海难目标水上定位技术。

此外,上述三个学位点也是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支撑学位点。

 

三、主要导师介绍

肖英杰  教授、博导,船长

1959年生,硕士学历,任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院长、航运仿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航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船舶交通与安全和通航技术。近几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等几十余项纵向和550多项海洋工程通航论证、操纵模拟和工程方案优化、应急预案等课题,科研经费共计1亿多元。先后荣获中国航海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航海科技奖获奖二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专著《试论长江江苏段船舶定线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30多篇。

 

施朝健   教授、博导

1957年生。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航海学会副秘书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vigation and Port Research 编委会委员等社会与学术兼职。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航海仿真、智能船舶。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子项目、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资助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

 

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一等奖一项,辽宁省优秀发明一等奖一项等、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曾获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特等奖,韩国航海与港湾学会优秀论文奖等。

 

胡勤友  教授 博士

1974年生。2003年获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从事6个月博士后研究。任中国海事信息技术专家库成员。2008年获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TransNav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荣誉委员(Honorary Fellowship)称号。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主要研究海事监测、海事大数据、船舶助导航和海上通信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纵横向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4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持有10余项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2013年参与的“航海技术专业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并获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优秀论文奖,2015年指导的研究生期刊论文获2012-2014年中国航海科技期刊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获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2015年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6年指导起草的“关于海上甚高频16频道不合理使用情况调查”的提案文件被国际海事组织NCSR分委会接纳。

 

吴华锋  博士、教授、博导

1976年生,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于美国卡内基梅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电子学会常务理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研究方向: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及其在交通、海事及海洋等领域的应用,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系统、北斗等卫星通信、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及通信学报等权威期刊、及IEEE ICDCS和IEEE PerCom等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数为SCI、EI所收录,有2篇获得大会优秀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项目、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及参与美国NSF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及浦江人才计划等多项项目;已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指导1名研究生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王胜正  博士、教授

1976年生。2010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研究方向:海上交通监测与管理、e-Navigation、航海智能与海事信息化、海事大数据与机器学习。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Signal Processing》《Neurocomputing》《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EI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深水作业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以及省部级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2项,三等奖1项,市局级奖项1项,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1项;负责开发的各类海事科技产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包括: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雷达及航海仿真产品、海事信息监管信息系统、气象导航与航行优化平台等。

 

四、主要实验平台

4.8万吨远洋教学与科研平台

全球最大的航海仿真平台

航运安全与保障水池实验室

海事大数据及云计算平台

 

五、主要实习基地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

上海海事局

东海救助局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上海打捞局

上海埃威航电技术有限公司

 

六、研究生国内外交流项目

大连海事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集美大学

台湾国立海洋大学

台湾高雄海洋大学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

法国南特大学

希腊爱琴海大学

马耳他大学

日本神户大学

日本东京海洋大学

 

七、研究生主要就业方向

海事管理机关

科研院所

航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