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位点招生宣传

发布时间:2020-08-13浏览次数:237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学科,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临港地区最早落户、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学科专业特色与自贸新片区建设高度吻合。学校将发挥优势,进一步推动新片区供应链、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集装箱和口岸大数据、全球物流实时监控、跨境电商风险实时监管、船舶动力、水下机器人、离岸工程、新能源等方面研究,积极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新片区建设。

专业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包括二个学位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术型学位点和能源动力(动力工程)专业学位点,学科以船舶运输及海洋技术为主线,以上海市高原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为支撑,包括“能源储存技术及应用”、“综合节能技术”、“冷藏运输技术方向”、“传热传质及工程应用”四个成果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建设中积极推进“学科、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思想,通过开放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和不断发展优质学科资源,为研究生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准和质量。刚刚签约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海洋能产学研合作中心将进一步助推学科发展,学科点也得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北京农林科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的大力支持。

招生专业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位类型

学院

联系电话

联系老师

08070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3年)

学术

型学位

商船

学院

021-38283360

021-38283372

李老师

王老师

085800

能源动力(动力工程)(2年)

专业

学位

商船

学院

021-38283360

021-38283372

李老师

王老师


师资情况

现有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15人(含博导9人),副教授16人,18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究学习经历,10人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创新能力较强和研究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该学术团队2009年获得上海市“教育先锋号”、2016年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上海市浦东新区新能源创新单位称号。

获得荣誉

主持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级15项(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项目),省部级12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发表研究论文302篇,其中SCIEI等检索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79项。先后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省、部级科技奖和发明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项35项。具体包括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中国制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海科技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18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培养的研究生先后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3篇、浦东新区优秀论文二等奖(2篇)、各类比赛获奖93项,具体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及科技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一等奖等。

交流活动

除必需完成的各项研究生项目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点近年来主办或承办船舶海洋与新能源利用上海市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国际新能源创新院士(专家)论坛、上海市科技论坛、储能技术及应用高级研修班等,每年还会向国外知名院校相关领域专家发出邀请,邀请海外专家来校授课、开设讲座等。与此同时,学校每年提供赴国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可获得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展会、学术报告的机会。可根据兴趣参加制冷空调大赛、节能减排大赛、交通科技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


主要导师简介


章学来   教授、博导

196412月生。200012月获上海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点分委会主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制冷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国家创新创业优秀导师。获中国制冷学会优秀工作者、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十周年“优秀指导教师奖”、中国制冷学会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中国制冷学会全国“制冷与食品安全”专家。在蓄冷蓄热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太阳能学报》、《化工学报》等重要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I收录60多篇。申请专利70多项(9项分别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二、三等奖)。主编《空调蓄冷蓄热技术》、《工程热力学》、《轮机工程基础》等专著、教材3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广东省产学研项目、上海市科促会项目等20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负责的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锋号。负责的《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课程均获上海市精品课程。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中国制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均排名第一)。指导研究生论文连续四年三次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浦东新区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2项)、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全国制冷空调大赛一等奖等50多项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蓄冷蓄热技术、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冷链物流技术、空调节能技术。


孙文哲   研究员、硕导

196211月生。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98晋升研究员。曾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所所长,硕导,院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制冷学会第一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稀土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双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主任,企业博士后导师。获得过核工业部首批“112育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四川省青年科技奖、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江阴市优秀引进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膜或多孔介质的传热传质技术、船舶空调及余热利用技术、船舶冷热电水联供技术。

陈威   教授、博导

19689月生。2004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建筑节能、多孔介质传热与流动、电子电器冷却、平板式热管、纳米流体的传热与流动、食品真空预冷、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和热物理测试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2009年至201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学院从事多孔介质内传热与流动的研究。2007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刘浩清”优秀教师奖。近几年在工程热物理学报、太阳能学报等权威期刊和Solar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Applied EnergyRenewable EnergyEnergy and Building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0余篇、EI收录论文20余篇、ISTP收录论文6篇。为国际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的审稿人。已获授权专利20多个。获上海市优秀专利奖、浦东新区优秀论文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含湿多孔蒸发制冷墙体分层传热及界面迁移机理研究”、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孔介质纳米流体热质迁移多场量耦合机理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热质迁移及其生物修复环境因子机理研究”、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毛细驱动纳米流体相变循环及其界面特性的研究”等项目。

陈武  教授、博导

19735月生。200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曾先后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亚太技术中心、集美大学工作,2019年起任职于上海海事大学。2008年经福建省人事厅正式评聘为教授,2009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201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共主持各类科研及教改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排名第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船舶工程》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实现专利转让3项。

学术兼职: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交通信息与安全》、《冷藏技术》等学术期刊编委、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委员;2014-2017年曾任教育部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级顾问。

研究方向:船舶废热回收、船用空调与冷藏技术、船舶节能和新能源技术

高文忠   教授、博导

19785月生。2006年获上海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获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2017年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其中2012.9-2013.5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及密歇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3.9-2014.3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2016.6-2016.9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培训学习, 2017.7-2018.6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陶文铨院士课题组访问学者。2017年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EI收录2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至2018年共主持纵向课题9项,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博士后课题基金、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基金、上海海事大学校基金、上海海事大学高水平论文培育基金、江苏省“双创人才”基金。参与纵向课题7项,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部公关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人、国际期刊Solar EnergyRenewable EnergyEnergy and Building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及中国权威期刊《化工学报》的审稿人,上海市制冷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余热/余冷的高效综合利用及传热强化、工业生产系统的快速冷却、LNG冷能与余热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高效运行优化,包括数据监测采集与能耗分析、软件控制与分析方法等。

赵惠忠   副教授、硕导

19685月生。2007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及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太阳能光热利用空气取水以及余热制冷太阳能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Solar Energy等国际SCI检索期刊以及国内部分EI期刊审稿人。共发表SCIEI以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教委创新重点项目1项、上海教委创新一般项目1项。

主要研究方向: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制冷、余热制冷、太阳能制水、余热利用等。


彭浩   副教授、硕导

19822月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其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开利研发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工作,20132015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任东京大学特别研究员。2016年入职上海海事大学组建和负责微纳尺度传热研究室。研究方向是多相流动与传热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制冷系统微纳尺度传热、微重力多相热流体动力学、高效热交换器等。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已在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1篇;发表的论文被Nano Energy, Nanoscal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国际著名期刊SCI引近700次;2 篇第一作者论文分别入选国际制冷类顶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的高引用论文(Most Cited Articles),2 篇第一作者论文被入选该期刊热点论文(Top 25 Hottest Articles)。担任第24届国际制冷大会分会场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尺度传热、新能源利用。


刘红敏   副教授、硕导

19767月生。2005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7.9-2008.3在英国Reading大学作访问学者,2014年在世界海事大学进行专业英语的研究培养。为国际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的审稿人。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Research of Chemical IntermediatesChemosphe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一直从事空调制冷节能、传热和热舒适的研究工作,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其中三项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医学的自然和空调环境下人体健康与热舒适研究”、“含湿多孔蒸发制冷墙体分层传热及界面迁移机理研究”、“船舶复杂热环境下动态热舒适优化及耦合的空调节能特性”。主持了上海市教委的科研项目“电场强化微通道内弯月面中蒸发换热的研究”和“船舶空调系统的热舒适和节能研究”和横向课题(国防科工委子项目)“海运冷藏集装箱动态热负荷测试研究”,参加上海市科学委员会资助的“空调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国家博士点基金“冷藏集装箱远洋运输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研究”和校基金“真空下的分形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等效耦合热工特性研究”。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港口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空调热舒适节能技术、建筑相变材料技术、传热传质技术、数据中心节能技术